785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合约,为什么被“强退”,合理吗?

据悉,2018—2020年的两年期间,共计1618款

银行理财产品被“强退”。

截止到2020年10月20日,提前终止的银行理财产品有785款。对于这种单方面被“强退”的事情,银行单方面“止损”的办法,我们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一起来看看!

785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合约,为什么被“强退”,合理吗?

在2020年上半年,某产品出现巨大亏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伴随“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以及市场利率下行等影响,如果银行新增的投资品收益下行,很容易产生产本与收益倒挂的现象,对于银行来说盈利性降低。

从资金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只有终止相应理财产品,才能保障自身利益。

很多人表示不解,毕竟当初投资理财产品,看中的就是比市面上高的收益,但却仅凭短信或电话通知,就单方面“赎回”,未免有些气愤。这其实可以通过相应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查询,是否有对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相关约定,如果存在这一条款,银行提前终止是不构成任何问题的。

据悉,有相当一部分的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上有该项条款……

785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合约,为什么被“强退”,合理吗?

这种“强退”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在大环境影响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调整。2018年4月,金融四部委就发布了“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明确指出了各类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理财都不允许再进行保本保息的承诺,投资人需要自负盈亏不说,还需要转换,成为净增值型的理财产品。

这一个转换的过程,对于各家银行来说,所要负担的经济成本和压力就更大了。毕竟银行理财产品是通过投资人的钱,对信用等级较高的短期债券、或者不动产类资产进行一定投资,并收取相应利润回报。

如果外在投资回报收益降低,自然会打破投资人长期利益锁定,也影响银行的长期收益,增加了经济负担,因此银行自然需要终止合约。

785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合约,为什么被“强退”,合理吗?

银行理财产品被“强退”,其实也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虽说理财在如今成为不可忽视的“赚钱”来源,但是很多投资人其实并不具备相应的理财知识。比如很多年岁较大的投资人,在没有了解理财产品的性质和收益风险时,选择了“捆绑销售”的错误产品,又或者误以为三方理财产品是银行管理的,容易错的估计理财风险,造成自身利益受损。

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每一位投资人在生活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理财知识,甚至学习一定专业技能,才能科学合理辨别其中的风险,真正了解到何谓安全性、收益性以及灵活性,并从中找寻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785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合约,为什么被“强退”,合理吗?

理财,始终是收益与风险成正比关系,收益越高,投资人需要承担的风险越大,像银行口中“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在以后将逐渐退出,冷静看待这一现象,本来“世上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