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清澈河水成為發展“活水”——晉城市紮實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俯瞰晉城9490平方公里土地,257條河流因為河長制的全面推行,有了自己的守護人。如今,水更清了,岸更綠了,人民的生活環境也更加宜居。

去年以來,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晉城市以深化河長制改革為抓手,聚力攻堅“六大任務”,精心組織,高位推進,紮實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9個國、省考監測斷面全部達到考核目標,高質量完成了“河長制”各項工作任務,讓清澈河水成為發展“活水”,交出了一份群眾滿意的治水成績單。

河長制改革,從“有名”變“有實”

去年,晉城市吹響全面深化河長制改革的號角。總河長帶頭認河、巡河、護河、治河,帶頭深入沁、丹兩河,親自調研、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河長制改革。全市2335個河長履職盡責,全年累計巡河54337人次,完成率134%,多次召開部署會、督辦會、座談會,紮實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走在陽城縣蘆葦河河畔,基層巡河員打開河長APP,APP記錄下了巡河員巡查河道的軌跡,平均每3秒定位一次,通過“巡河軌跡管理”系統和“河長日誌”系統,還可以查看河流的詳細情況、問題整改情況,圖文並茂。

實時巡河、實時跟蹤、實時督導,這是全面深化河長制改革的成效。

在工作中,晉城市創新“河長+河長助理+巡河員”工作機制,為7位市級河長各明確1名河長助理,設立村級巡河員902名,配套出臺《晉城市巡河員管理辦法》,將河長制工作責任進一步落實落細,配合河長APP,以大數據為利劍,智慧治河,推動河長治理向小微水體延伸,努力實現水體治理全覆蓋;制訂河長制工作重大事項掛牌督辦實施細則,明確水環境重大事項快速反應時限,實行河長制述職報告制度;確立合署辦公輪崗機制,抽調市水務、住建、環保、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業務骨幹,優化機構與職能配置,成立市河長制事務中心,強化河長制工作力量;市檢察院、河長辦和水務局聯合建立河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長效機制;夯實基礎保障,制訂《涉河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強化河長制工作督查檢查,不斷推動晉城市河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全面深化河長制改革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實踐證明,晉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落實-督查-整改-落實的河長制工作閉環,全面深化河長制改革逐漸從“有名”轉向“有實”,每一名河長對每一條河流的治理也從管得住逐步變成管得好、管出成效。

查找源頭,水岸同治

4月的書院河生機勃勃,清凌凌的河水,粉嫩的鮮花,青翠的綠植,無時無刻不讓沿河休憩的市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在治理之前,書院河卻是另一番景象。

書院河發源於市區北部的白馬寺山,由北向南流徑市區,匯入西河,全長7.1公里,是流經主城區的10條河流之一。長期以來,河流沿線的居民生活汙水和養豬場、洗煤廠等小企業產生的汙水直排入河,造成河水嚴重汙染,書院河成了名符其實的“臭水溝”,後來水源逐漸枯竭,書院河只剩下乾涸的河道。

去年,為解決這一問題,晉城市投資4900餘萬元強力推進書院河上游河道治理及清水複流工程,書院河提前一年實現清水複流。複流之日,沿河百姓頻頻駐足觀看,拍手稱讚。

“書院河清水複流”成了晉城市治水的一個典範,無論是政府還是市民,都熱切地希望全市的河流像書院河一樣美麗地流淌下去。

汙染現象在水裡,根源其實在岸上。與書院河治理道理一樣,河湖治理的核心就是要查找源頭,水岸同治。

為此,晉城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頻繁打出黑臭水體整治、河湖水域岸線管理、水生態修復等組合拳,“河水清澈見底,兩岸風景如畫”的美好圖景一步步變為現實。

一年來,晉城市著力強化河湖水域岸線管理生態空間管控,積極推進劃界確權工作,完成了市級6條河流、縣級30條主要河流的治導線規劃編制工作,以及20座水庫的工程管理範圍劃界工作;紮實開展河道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實施了高平許河上游野川鎮段河道治理工程和陵川縣武家灣河河道治理工程。

一年來,晉城市紮實開展水環境治理,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結合老城更新與保護工程,啟動東河、西河綜合治理工程,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現代城市水系;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大力開展清河行動;排查整治35個縣級及以上和千噸萬人水源地,積極敦促問題整改。

一年來,晉城市有序推進水生態修復,加快沁河綜合治理,實施沁河(潤城段)生態景觀治理,傾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沁河生態廊道;有序推進人工溼地修復,高平丹河北部溼地、高平南部兩河溼地、丹河人工溼地、丹河龍門溼地公園等人工溼地運行良好,澤州縣石淙頭人工溼地建設、高平蘇莊灣人工溼地穩步推進;加快太行山、沁河、丹河“一山兩河”水土流失治理,讓晉城真正留得住水,看得見山。

做好“水文章”,保護水資源

水是生命所繫,更是生產所需、發展之要。按照“一體兩翼、協同發展”的城市發展思路,新建丹河新城成為晉城市拓展發展空間、尋求新的增長極、推進美麗晉城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建設之初,丹河新城就將“以水潤城、以城護水”作為重要原則。

走進澤州縣丹河溼地,清澈的水面碧波盪漾,水中的蘆葦隨風搖擺,不時有鳥兒掠過水麵嬉戲、捕食,路邊歡聲笑語不斷,慕名而來的人們在駐足賞水、賞花。

雖然目前丹河新城正在加速建設中,但丹河溼地的水環境卻絲毫未被破壞。新城建設與水資源保護並重,讓以丹河溼地為生態綠核的新城形象已然可盼可想。

盤活水資源,做好水文章,晉城市將水生態環境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不僅體現在丹河新城建設上,還時時刻刻體現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細節裡。

持續強化水資源管理。嚴格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要求,全市年用水總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符合國家規定指標;嚴控高耗水行業發展,在陽城和高平化工企業開展水平衡測試試點,倒逼企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

持續強化水汙染治理。實施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機制,倒逼各縣(市、區)落實責任,去年11月底前,全市共扣繳生態補償金6220萬元,獎勵生態補償金2420萬元;加強工業水汙染防治,全面開展入河排汙口排查,取締非法排汙口53處,對全市涉水企事業單位實施環保“黃、紅”牌管理制度,對16家化工企業和1家工業汙水處理廠實行“日排放總量”控制;加快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建制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目前建成縣級以上生活汙水處理廠5座,日處理能力共計17.8萬噸,建成鎮級汙水處理廠16座,日處理能力達3.3萬立方米;嚴格畜禽養殖禁養管理,全市987家規模養殖場建成畜禽糞汙處理配套設施,配套率達96%,高出省定目標6個百分點,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約86%,高於省定目標13個百分點。

持續加大監管力度。嚴查重處環境違法行為,對10起市級涉水環境違法案件進行立案處罰,處罰金額達174餘萬元,1家超標排放水汙染物企業被下達限制生產的決定;開展“攜手清四亂、維護河湖生態”百日會戰行動,排查“四亂”問題234個,銷號233個,檢察部門立案公益訴訟案件148件,水環境違法違規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正在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更堅強保障。

汙染少了、河道暢了、水質好了、景色美了,如今的晉城處處可見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氣象。下一步,晉城市將再接再厲,科學謀劃,精準治水,以更高標準河長制打造更高顏值的水環境,最終實現“河暢、水清、坡綠、岸美”的總體目標。(記者 裴囡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