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痴情、她情痴,生不能同衾死同葬,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现代生死恋

他痴情、她情痴,生不能同衾死同葬,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现代生死恋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北京陶然亭葬着一对恋人,男人高君宇是新中国革命者的领军人物,不仅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亦是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邓妈妈的媒人。

高君宇的恋人石评梅,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附中女子部主任兼体育、国文教员。

她在当时也有“北京著名女诗人”的美誉 ,她的作品大多追求爱情、真理 、以个性解放为主题 。

我愿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 我的热情怒涛汹涌 ,天呵!这蛇似的蜿蜒,蚕丝的缠绵 ,就这样悄悄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石评梅

然而,他们却又是命运多舛的苦命恋人,如果不是一个叫吴天放的渣男过早戕害了石评梅那纯粹又挚烈的情感,相信她的生命就不会在26岁定格。

而革命者高君宇也不会因为石评梅的迟迟不给回应,在经过长长的追爱之路后,最终因没能缔结莲理而含恨九泉。

01

被渣男浇灭的爱情之火。

石评梅出生在山西平定 ,父亲石铭是 清末举人,因为晚来得女,他对这个女儿宠爱有加。而且颇有文采的石父给石评梅取了乳名叫元珠,学名汝壁。

石评梅在太原女子师范时,因为投身在学潮运动中,被学校开除。

后来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学府,开始接触文学创作。

一个偶然机会,石评梅父亲知道同乡有个叫吴天放的青年和女儿同在北京,便找到他,希望吴天放能照顾出门在外的女儿 。

这个吴天放北大毕业,又长得一表人材,加上文采出众,他深深吸引着石评梅。

这还不算,他浪漫多情、心思细腻,经常在石评梅眼前卖弄风情。

女孩都有英雄情节,这样的吴天放,在石评梅眼里,无疑像驾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

石评梅对他的好感,他一一放在眼里。

一个多情的男人,自然知道女孩子需要什么,花空心思的去讨女孩子喜欢。

有次,两个人一起吃饭时候,吴天放拿出一沓精美的信笺,递给石评梅,她打开一看,信笺的每一页纸上都印着一朵梅花,因为石评梅喜欢梅花。

你看,这种细节最能打动一个女孩子,所以像石评梅这样不谙世事的女孩,最容易落入圈套。

于是最终石评梅向吴天放打开了少女的心扉,两个人谈起了恋爱。

然而,令石评梅没想到的是,吴天放是个有家室的人。

那天,石评梅闲着没事,便去找石天放。以前都是他主动找她,而这次她想给对方一个小小的惊喜,然而,没想到,惊喜变成了惊吓。

给她开门地是一男孩,很礼貌地问她找谁,石评梅微笑着说,找石天放,没想到那个男孩朝身后喊了一句“爸爸,有人找你。”

一句话,成功让石评梅惊呆了。

这是吴天放的孩子 ?她仔细看了看 ,发现这孩子的眉眼和吴天放有七分相似 。

可这个男人分明在她面前说过是未婚,但面前这一幕,如同当头棒喝 ,石评梅明白了这个性质恶劣的男人欺骗了她。

不一会儿吴天放身穿睡衣 、衣衫不整的从 屋里头出来, 后面还跟着一个和他年龄相当的女人 。

事实就摆在面前 ,吴天放还没有来得及 解释,石评梅就愤然 离开了 。

虽说吴天放也去求过石评梅回心转意,但都被她拒之千门外。

这种打击对石评梅来说是致命的 ,她几乎为此失掉了半条命 。一个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女人,最受不了欺骗,而且是以爱的名义来欺骗她。

她觉得自己的心死了,从此再也不相信爱情 ,并且抱着的孤独终老的信念。

德国的哲学家 伊曼努尔·康德说过,生气 ,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而把被渣男伤害的痛苦,归咎在未来幸福上面,无疑是愚蠢的 ,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他痴情、她情痴,生不能同衾死同葬,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现代生死恋

02

爱就在身边却不自知。

石评梅与高君宇其实很早就认识 。

1920年 ,深秋的一个夜晚 ,北京宣武门外大栅栏的山西会馆举行的同乡会上 ,高君宇和石评梅第一次相识 。

那天 ,高俊宇身穿灰色西服和扎脚马裤 ,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 显得俊朗又儒雅,稳健又豁达。

他正在做有关民主和科学的演讲 ,号召同胞们欢迎新时代的到来。

石评梅微笑地注视着这位领军人物。

高君宇出生在山西 娄烦县(原静乐)峰岭底村,从出生到求学,一直在这里生活到16岁 。

高天宇的父亲高配天 ,祖籍陕西米脂,是17世纪末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的后人 。

高配天虽然是一个商人 ,但在当地却是比较开明的乡绅,非常注重高君宇兄弟俩的教育 问题。

高君宇虽然聪明,但他也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 ,贪玩好动,爬树上房,打鸟射鸦,样样在行 。

就因为他的贪玩 ,父亲为他换了好几位教书先生 ,有段化行、冯乐善、11岁时送到娄烦镇冯善达先生门下 。

在冯善达先生的细心教导下 ,高君宇开始修身养性 ,这一阶段 他进步很快 。

1909年秋 ,清廷被迫“废科举”“办新学”的 清风吹到了闭塞的县城 ,望子成龙的高父很快将 大儿子高俊德和次子高君宇送进了县立高等学堂读书 。

不过,高父也和所有的中国家长一样,希望儿子早早成家立业 ,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 。

还没怎样就完成婚姻大事,让刚刚18岁的高君宇在思想上毫无准备 ,就算他不愿意 ,但那反抗是软弱无力的 。

在锣鼓喧天中 ,在喜庆喧哗中,高君宇和邻村的李寒心 姑娘进入了洞房 。

也因为这场意外的婚姻 ,让高君宇大病了一场 ,咳血两次, 差点儿丢了性命 。

从一开始,高君宇就没有承认过这场婚姻 。

1916年,高君宇在父亲的陪同下 ,坐着火车来到了京城 ,在这里 他考上了北京大学 。

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长 是蔡元培 ,他是影响 北京大学近百年的关键人物 ,当时的校训 是“兼容并蓄, 思想自由 。”

在蔡校长的周围,围绕着一批有志之士,如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在新思想的影响下 ,有进步思想的高君宇,很快成了新中国革命的领军人物。

现在,高君宇面对这个18岁的小同乡,有种异样的情绪在心中萌动 。

在高君宇面前的石评梅个子不算太高,脸色白皙红润,剪着一头短发,戴一副没镜框的近视眼镜,眼神温柔明媚,说一口略带家乡口音的普通话。

他们谈文学、谈世界文学、谈中国古典文学、谈古诗词,越谈石评梅越发现高君宇知识渊博。

这次之后,石评梅对高君宇那高高的个子,略带磁性音质的声音印象极为深刻。

爱情也许是要讲时机的,虽然高君宇对石评梅产生了爱情,但以他当时的身份,做为正直的人似乎不愿意鲁莽行事,导致这场爱情从一开始就埋下不幸的伏笔。

他痴情、她情痴,生不能同衾死同葬,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现代生死恋

03

一个求而不得,一个想爱却矛盾重重。

高君宇因为在18岁那年的大病,导致他身体异常脆弱。

1923年秋,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养病的高君宇,从浓烈似火的香山采了一片红叶,以“天辛”的名义题了两句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寄给了城中的石评梅。

高君宇的情话虽然热情似火,可是偏偏遇到石评梅刚经历情伤,未曾痊愈,她心里不是不感动,但却又承受不起。

所以她把红叶退回去了,并在后面写了几个字,“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或许并不是她不动心,只因为高君宇现在有家室,对于洁身自爱的石评梅来说,这无疑是对坚贞爱情的最大讽刺。

为了能和石评梅在一起,高君宇立刻回到家乡去办理离婚事宜。

高君宇写了一封信给李寒心,信中他言辞恳切又坚决,说明两个人在一起不会幸福,只会在时光里蹉跎过去。

刚好李寒心也有心上人,这段婚姻终于画上了句号。

离完婚,高君宇立刻写信给石评梅,但她却不愿意将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尽管这样,高君宇依旧热情不减,给石评梅写了一封荡气回肠的情书,

“我是有两个世界的 ,一个世界是属于你的 ,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 ,我是不属于你的 ,更不属于我自己 ,我这是历史使命的走卒。

假使我要为自己打算 ,就可以去做禄蠹了,你不是也不希望我这样做吗 ?

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 ;你的所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 。不能这样,我怎能说爱你 !”

在她生日的时候,他买了两个象牙戒指,小的那个寄给石评梅,他说为了记念如白骨般的生命!

也许是应了沈复那句话,“情深不寿。”

此时广州大革命如火如荼,高君宇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他日以继夜的工作,终于累倒了。

1925年,他回到北京,住进协和医院,那段时间,是高君宇最美好的时光。

石评梅陪在他身边,给他织毛衣、为他的病房插上梅花,但晚来的爱情并没有留住高君宇。

他还是在1925年3月5日,因为急性阑尾炎、并发腹膜脓肿、还兼之伴有气管炎发作,虽手术成功;但术后出现心率衰竭,最终将生命定格在29岁。

还没来得及感受幸福,高君宇就已经去了,这对于已经深爱高君宇的石评梅来说,真的是命运最沉痛的一击。

他痴情、她情痴,生不能同衾死同葬,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现代生死恋

04

思虑成为最大诱因,最终追随而去。

高君宇死后,石评梅把他的早亡归罪到自己身上 ,后悔又自责,整天思虑不已。

这之后,她便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一直在作贱自己的身体。

呕心沥血地工作,又加上压抑思虑,几年后,石评梅最终把自己熬倒了。

她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便写下这样的词句,“

生前未能相依共生,愿死后同葬荒丘。”

1928年9月30日石评梅因脑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年仅27岁。

后来,他们两个人的亲友将他们葬在一起,墓址选在北京陶然亭葫芦小岛北部锦秋墩的北坡。

从此之后,明月夜,短松冈,无处话凄凉——但这里也只属于他们两个人,在这神秘的夜幕下,风鸣是他们互相倾诉的衷肠。

因为被渣男伤害,就把心门紧紧关闭,这是不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引以为鉴呢?

高君宇对石评梅的感情天地可鉴、昭然若揭,如果不是石评梅将心思藏在深如洋底的地方,他们或许就不会这样遗憾吧?

所以人生只能向前求索,才会有美好的未来,而不是原地踏步,或者是固步自封。

素材:腾讯文学、微信、网络、

大风吹梧桐:一个爱文字胜过一切的头条号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