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灶的前世今生,它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什麼?

傳統灶最初源頭是原始人的火堆,本地用石塊圍壘或細坑使成。再以後,當是以三石塊呈等邊玉角形擺立以承陶器的原始火塘的出現。這種三塊石的原始灶,無疑是可以移動的、靈活的和最簡捷的。它只適於無大風雨的野外使用,不宜用在居室,無論是公社的大房還是家庭的小屋內。於是有擁地灶(地上有以士或石塊圍成的承受陶器的沿)和其後陶灶的出現。

傳統灶的前世今生,它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什麼?

陶灶當以陝西華縣柳子鎮仰留文化遺址出土的為代表,灶膛容量大且封閉,其形制之美觀和科學實用,即便今天看來,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其實是浙江餘姚河細渡遺址出土的陶灶(形如題沫而腹深,下有盆底座,兩側各有一耳)。陶灶是可以移動的。,但當時人們用的型本上都是擁地而成的灶。這種灶作為尋常百姓居家的基本灶式,在先秦時期是普遍存在的,當時軍旅之中用的就是這種灶。

傳統灶的前世今生,它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什麼?

入漢以後,人們用的是完全隆起在地面上的用泥土壘成或坯磚硯成的灶。這種灶形可以從大量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和各時期的很多陶器陶灶上得到了解。這些灶有1-3個灶眼不等的幾種,一個灶眼的灶臺基本呈立體正方形,正對灶口的後方是一斜起的煙突;兩個灶眼和三個灶眼(灶眼有大小之分)的灶臺均呈立體長方形,大灶眼在前,小灶眼在後,主要火力在大灶眼下,小灶眼位於煙火道上,可用於預熱、煨素和保溫,小灶眼之後是斜豎的煙突。

傳統灶的前世今生,它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什麼?

這是充分利用燃料熱能的聰明辦法。北方古語“炕熱屋子暖”,就是這種生活的歷史經驗總結。直至今日,由於生活方式尚未發生根本改變,這種傳統灶式仍在中國廣大農村中普遍使用著。

傳統灶的前世今生,它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什麼?

傳統灶式是以野草、秸殼、枝條、木柴等為主要燃料的。儘管中國歷史上很早便有燃煤和石油的記錄,但它們一般不適用於這種灶式。黑龍江等北方省區的中小城市中,大多數私宅居民的平房因仍用土坯(或磚)炕取暖,傳統的灶式在那裡同樣佔有相當高的比例。不過在這些城市裡燃料已經主要是煤炭了。灶式也隨之在灶堂結構上相應變化。

傳統灶的前世今生,它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什麼?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我們畢竟是處於新舊文化錯綜複雜的深刻交叉與快速交替之中,在傳統灶式大量存在的同時,各種煤灶、煤氣灶、煤油爐、電熱爐、太陽能灶、微波爐等近現代的灶式和灶具逐漸進入了普通百姓家,它們正在緩慢地引起民族食生活灶具的歷史性變革。近代以來,燃蜂窩煤或煤球那種外為鐵皮、內套以泥可以自由移動的小型灶曾是中原及江南地區普遍使用的日常食事炊具,80年代以來就多為煤氣灶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