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 露從今夜白,邊秋一雁聲

導語:“衰荷滾玉閃晶光,一夜西風一夜涼。”熬過了炎炎夏日,一年中最舒適的季節要來了。沉澱一份入秋心情,開啟秋日的收穫吧。

白露為霜

《詩經·蒹葭》有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白露”這一意象將整首詩歌籠罩在感傷的意境之中。白露,是典型的秋季節令,反映了自然界的氣溫變化,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

白露 | 露從今夜白,邊秋一雁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解釋為:“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這個時候氣溫下降,由於地面溫度降低,水汽凝結成了小水珠。

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然而凝結在地面或者物體表面的露水經過清晨陽光的反射,看上去就像白色一樣,露水凝聚而色白,故而取“白”字來形容秋露。

白露天地

白露 | 露從今夜白,邊秋一雁聲

一候 | 鴻雁來

“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這個時候,北方變冷了,候鳥大雁就成群結隊地飛到南方過冬了。

白露 | 露從今夜白,邊秋一雁聲

二候 | 玄鳥歸

秋風漸涼,燕子就要飛到溫暖的南方啦。

三候 | 群鳥養羞

此時,很多鳥兒開始儲存食物,以備在寒冷的冬天食用。

詩意白露

古人的詩文作品中經常出現“白露”的意象。

白居易《南湖晚秋》一詩中就有描寫白露三候的情景:“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

白露 | 露從今夜白,邊秋一雁聲

唐代元稹還有《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露沾蔬草白,天氣轉青高。葉下和秋吹,驚看兩鬢毛。養羞因野鳥,為客訝蓬蒿。火急收田種,晨昏莫辭勞。

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白露 | 露從今夜白,邊秋一雁聲

這一年的九月正值安史之亂,由於戰事阻隔,與親人音信不通,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露從今夜白”,既是寫景,也點明瞭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寒意頓生。

白露 | 露從今夜白,邊秋一雁聲

此外,魏晉時期政治家曹丕《雜詩》中有“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詩》中有“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唐代詩人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等等,都是引情入境的白露佳句。

由於秋季早晚溫差變大,露水形成在半夜和清晨,故而詩歌中多寫到白露與夜的互依,這既是自然現象的寫實,更是詩人們在這樣的季節中參透的感傷。

白露 | 露從今夜白,邊秋一雁聲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來了,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寒露節氣一過,應注重足部保暖。“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應時添衣,清淡飲食,舒暢心情,走進秋風漸起的歲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