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央媒談東北】新華網吉林頻道採編中心主任黃維:長春“智造”秀出硬核實力

20日,“新時代東北振興”網絡主題活動採訪第一天。

這一天,在紅旗,來一次“穿越”,激盪於紅旗61年發展史;在長春新區,吉林“星空夢”正演繹著精彩的現實……

這一天,不斷地刷新著媒體採訪團的記者們對長春市,乃至對吉林省的認知,哪怕他就是一位吉林人。

全天採訪結束,中國吉林網對話新華網吉林頻道採編中心主任黃維,聊一聊他這一天的所得所感。

 中國吉林網:我知道你是長春人,這一天算是逛了一次自己的“家”。很多來自外地的記者都說長春與搜索出來的感覺不一樣,少了“歷史感”,多了“發展感”,你又有什麼樣的感受?

 黃維:一整天的採訪走下來,我的感觸很深,受到的震撼很大,收穫也很豐富。總結下來,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先進、智能、蝶變,這些都與“智造”息息相關。

“智造”在當下是一個高頻詞,很受人們青睞,但我更願意將它分開來看。通常情況下,人們將智造落點在智能、科技、製造和改造上,我個人認為這背後,還有思維觀念的突破,產業結構的調整,對需求結構變化的主動適應,對產業體系的日臻完善,對傳統產業技術的不斷改造,對新興產業的大力發展。

“智造”更應該是自我突破、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產業改造和智能發展的有機結合體。

先進、智能、蝶變,歸根結底讓我看到了長春,乃至吉林省正在藉助“智造”,來完成從塑形向塑魂的有效轉變。

而且,所有地方共同給我一個深刻印象是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中國吉林網:嗯,也就是其他同行所感受到的“發展感”。聊聊紅旗吧,今天的採訪一上午的時間都留給了“紅旗”,尤其還聽到了一個好消息:紅旗品牌8月份單月銷量已突破1萬輛。

黃維:在一汽紅旗,我關注了兩個方面,它們也體現在了我的採訪活動中。我當時採訪車間主任,問他“咱們拋開車不談,你認為這個車間最能拿得出手和讓你自豪的是什麼?”他給我的答案很契合我的想象,他說“智能和管理。智能很重要,但不罕見,很多汽車廠都有智能化,你去了,都能看得見。管理是內核,一進車間,這個廠子員工的精神面貌、敬業精神、業務能力,在好的管理模式下,你都能感受得到。”

在智能+管理下,一汽紅旗有望越來越好。這一點,其實已經在體現了——紅旗品牌8月份單月銷量已突破1萬輛。

這個消息,讓我興奮但並不吃驚,因為這是有跡可循的。紅旗品牌汽車持續熱銷,在6月份就實現了連續16個月的同比增長。在紅旗戰略及廣建體驗中心的佈局下,月銷量過萬在提振人心的同時,也有些水到渠成的意味。

中國吉林網:我們也去了長光衛星,在這裡聽了它創造的很多新中國第一,尤其“吉林一號”衛星還是首個以省份命名的衛星。

黃維:到了這裡,讓人有種詩意感。我們抬頭仰望天空,看到繁星點點,有時會感慨人之渺小,同時看這浩瀚宇宙,也會讓我們感覺思維的無限延伸和創造力的不斷突破。

在太空中,有13顆“吉林一號”,這讓吉林人自豪,有3顆淵源歸溯為“吉林一號”的商業合作衛星,這讓吉林人驕傲。

“吉林一號”是吉林省的亮麗名片和金字招牌,我至少到訪過3次長光衛星,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樣。

長光人說,他們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和進步,也離不開商業化和創新這兩個重要條件。

的確,如果沒有商業化可能就沒有“吉林一號”,沒有創新就沒有這麼多的“吉林一號”,2023年,實現至少138星在軌並衝刺140星在軌,我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中國吉林網:長春的“智造”也離不開“小巨人”,北湖科技園這是有著北方中關村美譽的地方,你有何感觸?

黃維:我在4年中來過3次北湖科技園,這次來,感覺展廳的變化不大,但企業入駐、產服體系、政策支持變化很大。特別是得知北湖科技園運營5年以來,已吸引各類科技型、雙創類企業和機構385家,其中科技研發類企業225家,包括17家上市企業及分子公司,2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3家創新創業平臺和3家科技服務平臺,引進域外(重點北京中關村,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項目佔比30%,這是很了不起的。

這與今年長春一系列的動作有關,與“專班抓項目 萬人助萬企”、招才引智、改革創新人才管理制度、改善營商環境有很大關係。

中國吉林網:最後,用一句話點評一下你今天的採訪所得?

黃維:長春“智造”秀出硬核實力。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王小野 李志明 曹逸群/文 張秋磊/圖

編輯: 曉吉 吉網新聞熱線:0431-829022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