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港,歷史性的機遇

海南,位處中國最南端,四季如夏,盡佔天時地利;6月1日中國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又將最後的“人和”補齊,消息一出,全國振奮!因改革開放而飛速崛起的深圳,現在仍然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那麼海南是不是這次可以藉此機遇成為新時代的深圳呢?


海南自貿港,歷史性的機遇


筆者對此的答案是:不一定!原因何在?縱觀海南歷史,其過去也遇到過數次如此大的機遇,中央政策上也給予了充分的支持,但海南總是與歷史失之交臂,結果直至今天其發展水平還處於全國末流。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1988年4月13日,國家撤銷廣東海南行政區,正式設立海南省及海南經濟特區;對標臺灣島。在建省之前,海南一直以“加強防衛、鞏固海南”為長期的建島方針。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既然定位國防,那麼經濟便無從搞起,這也直接導致了海南建省時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僅靠一個橡膠生產基地來支撐全島經濟,幾乎毫無發展。

鄧公曾言:如果用20年的時間把海南的經濟發展到臺灣的水平,這就是很大的勝利。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其實是一個很艱鉅的任務:根據1980年的統計,臺灣的GDP為海南的80倍。但當時海南負責人雷宇聽聞鄧公的話後,豪邁道:我就不相信海南島20年趕不上臺灣。

然而天不遂人願,1985年的海南汽車走私事件,震驚中外。

1983年一箇中央文件中提到:海南行政區可以根據需要進口工農業生產資料,可以使用地方留成外匯,進口若干海南市場短缺的消費品。文件下發後,海南並未有心利用此政策大賺特賺。直至1984年鄧公南巡後,深圳速度、商品經濟成為全國經濟的焦點;看著被稱為經濟奇蹟的鄰居大放光彩,同為經濟特區的海南自然也不甘落後。為了快速發展經濟,海南重新翻了一遍中央文件,決定把汽車這一標的作為經濟的發動機。但他們忽略了一點:中央文件中已經明確海南進口的汽車只能自用。

從1984年到1985年3月,海南一共批准進口了89000多輛汽車,而1984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僅為2000左右;也就是說,不到一年時間,汽車的進口數量翻了將近45倍!此事件波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最後中央全面整頓海南的對外貿易,《中央擴大海南對外經濟主權八項規定》中的優化政策也幾乎全部收回。

海南自貿港,歷史性的機遇

沒過幾年,洋浦風波又將海南推至風口浪尖。

在建設深圳特區時,鄧公曾言: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吳南生向谷牧“要來”了3000萬元,深圳特區才算順利起步。到海南經濟特區時,海南省政府設立洋浦開發區,但省內沒有足夠資金,省政府採取了另一種更大膽、激進的做法:由外商來成片承包並加以系統開發。

這種方案參考的是國外的自由港模式,本身是沒有大問題的,問題出在負責經營洋浦開發區的公司-香港熊谷組。熊谷組的老闆是中國人,但公司股東有日本財閥,佔比不少。針對於這點,1989年3月23日,在首都北京召開的全國政協七屆二次會議上,張維等五位政協委員對海南引進外資成片開發洋浦的做法提出異議,認為有損我國主權。這番發言,直接引發了“洋浦風波”,激起全國人民的公憤。雖然最終鄧公表態對此支持,但是此事件仍對洋浦的開發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原本準備在洋浦投資的公司項目幾乎全部轉到了浦東新區。海南又一次失去了崛起的機會。


海南自貿港,歷史性的機遇


洋浦風波導致海南發展資金籌措受阻,海南急需解決資金問題,這一次瞄準的目標則是房地產。

1992年鄧公南巡前後,中央正在推動住房制度改革。因為特殊的經濟地位以及便宜的低價,大量的投機者湧入海南,開始炒房致富之旅。短短一兩年間,海南房價從每平1400漲到了每平7500,地價則是從每畝幾十萬漲到了每畝600多萬。從數據上來看,1992年房地產增加值從2.48億增長到了20.57億;海南當年41.5%的GDP增速可以說相當一部分是由房地產貢獻的。

“好景不長”,1993年6月,國務院出臺宏觀調控措施,至此,海南房地產泡沫破裂;只留下了600多棟爛尾樓和數百億壞賬。這次泡沫破裂的影響,海南用了十幾年才完全消化。


海南自貿港,歷史性的機遇


作為一個經濟特區,經過這麼幾次來回折騰,穩穩當當踏踏實實的發展思路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近利的投機心理。可以說,這種心理直接影響到了2009年國際旅遊港帶來的新一波房產熱。

現在歷史又一次將通向未來的金鑰匙擺在了海南的面前,海南首先要做的不是想著如何最快的拿起鑰匙去開門,而是要先“強身健體”以使自己有拿起這把鑰匙的資本。教育、產業、金融,人才……任選一項,海南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海南要想擔當起“自貿港”的歷史重任,就必須先把這些基礎夯實。

海南,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