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历史性的机遇

海南,位处中国最南端,四季如夏,尽占天时地利;6月1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又将最后的“人和”补齐,消息一出,全国振奋!因改革开放而飞速崛起的深圳,现在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那么海南是不是这次可以借此机遇成为新时代的深圳呢?


海南自贸港,历史性的机遇


笔者对此的答案是:不一定!原因何在?纵观海南历史,其过去也遇到过数次如此大的机遇,中央政策上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但海南总是与历史失之交臂,结果直至今天其发展水平还处于全国末流。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1988年4月13日,国家撤销广东海南行政区,正式设立海南省及海南经济特区;对标台湾岛。在建省之前,海南一直以“加强防卫、巩固海南”为长期的建岛方针。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既然定位国防,那么经济便无从搞起,这也直接导致了海南建省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仅靠一个橡胶生产基地来支撑全岛经济,几乎毫无发展。

邓公曾言:如果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这就是很大的胜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其实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根据1980年的统计,台湾的GDP为海南的80倍。但当时海南负责人雷宇听闻邓公的话后,豪迈道:我就不相信海南岛20年赶不上台湾。

然而天不遂人愿,1985年的海南汽车走私事件,震惊中外。

1983年一个中央文件中提到:海南行政区可以根据需要进口工农业生产资料,可以使用地方留成外汇,进口若干海南市场短缺的消费品。文件下发后,海南并未有心利用此政策大赚特赚。直至1984年邓公南巡后,深圳速度、商品经济成为全国经济的焦点;看着被称为经济奇迹的邻居大放光彩,同为经济特区的海南自然也不甘落后。为了快速发展经济,海南重新翻了一遍中央文件,决定把汽车这一标的作为经济的发动机。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中央文件中已经明确海南进口的汽车只能自用。

从1984年到1985年3月,海南一共批准进口了89000多辆汽车,而1984年上半年,这个数字仅为2000左右;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汽车的进口数量翻了将近45倍!此事件波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最后中央全面整顿海南的对外贸易,《中央扩大海南对外经济主权八项规定》中的优化政策也几乎全部收回。

海南自贸港,历史性的机遇

没过几年,洋浦风波又将海南推至风口浪尖。

在建设深圳特区时,邓公曾言: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向谷牧“要来”了3000万元,深圳特区才算顺利起步。到海南经济特区时,海南省政府设立洋浦开发区,但省内没有足够资金,省政府采取了另一种更大胆、激进的做法:由外商来成片承包并加以系统开发。

这种方案参考的是国外的自由港模式,本身是没有大问题的,问题出在负责经营洋浦开发区的公司-香港熊谷组。熊谷组的老板是中国人,但公司股东有日本财阀,占比不少。针对于这点,1989年3月23日,在首都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张维等五位政协委员对海南引进外资成片开发洋浦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有损我国主权。这番发言,直接引发了“洋浦风波”,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虽然最终邓公表态对此支持,但是此事件仍对洋浦的开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原本准备在洋浦投资的公司项目几乎全部转到了浦东新区。海南又一次失去了崛起的机会。


海南自贸港,历史性的机遇


洋浦风波导致海南发展资金筹措受阻,海南急需解决资金问题,这一次瞄准的目标则是房地产。

1992年邓公南巡前后,中央正在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因为特殊的经济地位以及便宜的低价,大量的投机者涌入海南,开始炒房致富之旅。短短一两年间,海南房价从每平1400涨到了每平7500,地价则是从每亩几十万涨到了每亩600多万。从数据上来看,1992年房地产增加值从2.48亿增长到了20.57亿;海南当年41.5%的GDP增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是由房地产贡献的。

“好景不长”,1993年6月,国务院出台宏观调控措施,至此,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只留下了600多栋烂尾楼和数百亿坏账。这次泡沫破裂的影响,海南用了十几年才完全消化。


海南自贸港,历史性的机遇


作为一个经济特区,经过这么几次来回折腾,稳稳当当踏踏实实的发展思路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可以说,这种心理直接影响到了2009年国际旅游港带来的新一波房产热。

现在历史又一次将通向未来的金钥匙摆在了海南的面前,海南首先要做的不是想着如何最快的拿起钥匙去开门,而是要先“强身健体”以使自己有拿起这把钥匙的资本。教育、产业、金融,人才……任选一项,海南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海南要想担当起“自贸港”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先把这些基础夯实。

海南,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