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兰亭

点击标题下面蓝字,轻松关注我


绍兴的兰亭


《兰亭集序》太雅,王羲之名头太大。“天下行书第一”,千余年来奉为神灵。

水畔修褉,文人集会,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四十二人赋诗唱和,结个集子。嘱老王作篇序,他趁着醉意,用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洒一番,居然成就了个千古名篇。


我也趁着秋爽,来到绍兴兰亭古朴而豪雅的安麓酒店闲适两夜。一睹兰亭。


东晋南朝,乱世之美。佛教、石刻、砖画、青瓷、书法绘画与烽燧兵燹交相辉映。艺术品中尤以石刻砖雕为最,因为当时墓葬文化已经盛行。


古人特潇洒,喜爱抖机灵。比如,有束茅为笔,也有所谓“竹萌”,原意为笋,又喻把嫩竹枝砸松散开当笔。李后主善“撮襟书”(捏住衣角当笔),张旭干脆“或以头濡墨而书”。技高人胆大,随时随地给你秀一把。


王羲之不简单呀,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的天下第一大族,丞相王导之后。和王羲之一起参与兰亭流觞唱和的谢安,乃绍兴“东山再起”之谢氏,就是名诗“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导、谢安。天下第一、第二大族混在一起玩,能不风云际会。


绍兴的兰亭


《兰亭集序》于秦篆汉隶之后开新篇,影响至今。王羲之书法确实秀中有骨,雄中存韵。鲁迅书法碑意浓郁,但大多数书家都是帖气流畅。传统习字基本上从帖学入门,二王帖学乃为源流。按照“由唐溯晋”的路径,后世书家往往言必称晋。倘若能在书法中得到一些“晋味”,视之为终生大成就。


虽说书画同源,其实分宗。以书入画者,基本不会差到那里。以画入书者,则难说矣。书品高于画品,应作如是观。很多行家看画,非常注重款识笔力,就是这个道理。


名气太响,也易惹是非。有研究者经过十多年考证认为,兰亭雅集可能是一次秘密军事会议,由王羲之主持,事关东晋前途命运。当时东晋确与前秦、前燕对峙,东晋也试图北伐复国。据考证,那时会稽旱灾频发,百姓树皮充饥,哪有心思修禊作诗。据说王羲之军事才干出众(这到第一次听到,人才啊!)曾出任宁远将军。考证显示,这次聚会的 四十二人中,军方有 二十二人,大部分从前线千里迢迢赶回绍兴,应称军政群贤。他们不是赴“雅集”,而是秘密聚会。


王氏后裔对此表示,此说闻所未闻,但并未否定。


绍兴的兰亭


我到兰亭的第一眼,看到的依旧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条若耶溪逶迤而行,东晋南朝“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有水,山就活了。有山有水,就是景致。


古人运笔善长捻管转锋,毛笔在指间转动,上下左右自如,此法少有人会用。王羲之帖中二十个“之”字,别具姿态,无一雷同。非此运笔,难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藏蕴含蓄又锋芒毕现。


书法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是录取考生的第一标准。字若不佳,有些考官是不看文章的,一扔了事。所以,书法为士子的招牌。随之,字帖、印谱之类均被当着升官发财的“秘籍”,所以古人的字都规整俊逸。


清朝一位状元毕沅,考试时作文非常棒,理应第一名。只因字稍差,被判第四名。后因殿试乾隆皇帝折服其文,又改判第一。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的经历更是跌宕起伏,他自述,十七岁时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批卷时,按董的文才应列第一,但嫌其字劣,改为第二。此事刺激了董,反而促成他后来成为了一代书法宗师。


绍兴的兰亭


士子字好,那是第一脸面。古代从无书法家一说,士人学子都可称书法家,写字仅手段而已。哪知今日竟有专门以写字为业的书家。以此看王羲之,倍觉伟岸高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深邃幽美,怀远归隐。后世未觉其乱,只感叹一种苍凉辽阔之美。


画家惜墨留白借地为雪,张旭狂草舞出公孙大娘的剑姿。今天的兰亭已具书坛之郡望,王羲之奇峭突兀,“书圣”之后,所有名字只剩闪烁其词,一任风雨轻薄。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