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打造智慧之城 加快推進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

兩江新區:打造智慧之城 加快推進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

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王志傑


兩江新區:打造智慧之城 加快推進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

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 張坤琨 攝


作為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在加快推進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中如何勇挑重擔、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傑表示,兩江新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全力打造重慶智慧之城和內陸開放門戶。

提升四個能級,打造內陸開放門戶

王志傑說,兩江新區作為內陸首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是重慶主城都市區建設的重要增長極,必須發揮好引領帶動作用。要在互聯互通、興業興城、共建共享、宜居宜游上下功夫,緊密結合新區實際,著力提升“4個能級”,重點聚焦“4個打造”,唱響“智慧之城”主題歌,唱好“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大合唱。

一是提升產業能級,打造現代產業集群。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全力打造以電子信息、汽車產業兩個千億級產業為重點的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培育以大健康、高端裝備、衛星互聯網等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以“新三線”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集群,推動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二是提升開放能級,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加快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和重慶自貿試驗區核心承載區建設,著力提升果園港、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江北嘴金融科技港、悅來會展城四大開放平臺能級,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開放型經濟。三是提升創新能級,打造重慶智慧之城。推進兩江協同創新區、禮嘉智慧公園、悅來會展城、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等平臺建設,大力培育智能產業、發展智能製造、開展智慧城市應用,做靚“智慧之城”名片。四是提升服務能級,打造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化城市。

聚焦三個發力,建設重慶智慧之城

在重慶主城都市區規劃部署中,兩江新區如何建設重慶智慧之城?

王志傑表示,兩江新區將主要從平臺提升、產業集聚、應用示範三個方面著力。

“我們將著力推動智慧創新平臺功能提升。禮嘉智慧公園深化智能技術應用,努力成為重慶大數據智能化創新成果展示窗口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將壯大智能產業,努力成為國家數字經濟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王志傑說,兩江協同創新區將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推進規劃建設,注重產城景融合,彰顯“生態+科技”內涵,加強產業、人才、生活、生態“4個協同”,努力打造成為人文、智慧、科技融為一體的高端人才聚集地。

圍繞推動智能產業和智能製造集群集聚,王志傑介紹,兩江新區以禮嘉—悅來半島、照母山、水土、保稅港為核心打造智能產業集聚區,加快集聚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硬件、軟件和信息服務、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智能產業。以龍興—魚復片區為核心沿兩江大道打造智能製造產業帶,充分發揮汽車、裝備製造、航空航天等先進製造業基礎優勢,推動優勢產業智能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集聚。

此外,兩江新區著力推動全域智慧城市建設管理應用示範,深入推進“雲長制”,加強城市綜合治理“一張網”建設,實施“兩江城市大腦”、智博村、智慧社區、智慧商圈、智慧交通、智慧城管、車路協同智能駕駛等示範項目。

加強四個協同,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

兩江協同創新區是西部科學城和西部科技創新中心“一城多園”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推動兩江協同創新區規劃建設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

加強產業協同。簽約落地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計算所西研院等21家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汽車等領域科研工作正有序開展,2022年可完成科技成果轉化100項、孵化科技企業50家。

加強人才協同。通過引進國內外科研院所實現科研人才“外引內育”,加快引育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才、產業技術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2020年將聚集創新人才6000人。

加強生活協同。2022年會形成300萬平方米的國際化創新創業創造空間,提供研發創新、創業孵化、國際教育、高端醫療等全方位服務,以智能化、國際化的生活配套服務提升區域活力。

加強生態協同。按照生態用地、產學研用地和生活用地3:2:1比例,佈局公園、綠地,森林覆蓋率超50%,努力構建“一半山水、一半城”、“五分鐘科研生活圈”、“十分鐘生態體驗圈”格局,促進科技、人文、生態相互交融。

“兩江新區成立了指揮部,將舉全區之力以戰鬥姿態,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加快推進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早日使這裡成為一座‘近者悅遠者來’的創新之城、智慧之城。”王志傑說。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