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寧願你不善良”

“我寧願你不善良”

咖啡店裡,有人送你一杯咖啡,你會欣然接受麼?

英國心理學教授桑迪·曼恩或許能告訴你答案。

有一天,桑迪領著兒子去咖啡店吃早餐,由於兒子不喜歡喝套餐中的咖啡,不想浪費的桑迪就想把咖啡送給周圍的人,但結果令她驚訝。

“我以為會有人欣然接受並覺得開心。恰恰相反,沒人願意接過這杯咖啡,我看到很多困惑的目光,那些眼神好像在懷疑我是不是朝咖啡裡吐痰了,或者這杯咖啡有毒。”

只不過是不想浪費,沒想卻變成他人的困擾,桑迪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

偶然的小事,讓她不禁思索,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善意,為何變得如此之難。

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你處處為他人著想,可他對你的回應是,“我心領了,但不想接受了”。

你好心好意幫助他人,可他不再向你表示感謝,和你的關係也疏遠了。

在公交車上,我就見過這樣的一幕:

一名姑娘給一位瘦高的男生讓座,姑娘執意讓座,男生堅持不坐,兩人的僵持,吸引了全車人的注目。

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患有白化病的男生身上時,最後的結果是,下一站男生匆忙下了車。

每個人需要心懷善意,但總是以自我角度來審視他人的需求,給他人以幫助,不管他人願不願意,這種善意或許是一種負擔。

魏晉時間,同屬“竹林七賢”的山濤和嵇康,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卻因山濤的一次“善意”,讓兩人的關係漸行漸遠。

位居高官的山濤,因為被提拔到了更高的職位,朝廷要求推薦一人接替自己。

想著自己的好朋友嵇康,才華品行都是最佳人選,舉薦他,更能解決朋友的生活困境。

向來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嵇康,因為山濤的舉薦,被人誤解為“靠朋友上位”,並非如自己所言“不重名利”,這些讓嵇康很是困擾。

山濤全然不顧嵇康的感受,實則“善意”,卻被嵇康看成“惡意”,不去做官得罪朝廷,去做官卻與自己的心願背道而馳,左右為難的他,一怒之下,給山濤寫了絕交書。

《反叛的魯魯修》有這樣的一句話,強加於人的善意,與惡意毫無差別。

不是所有的善意都值得點贊,一意孤行地為他人做一些事情,而不問別人是不是願意接受,這樣的善意,對他人來說並不一定都是好事,相反,會是一種負擔。

就像評論員張楠之說的:如果一個人所做的“善事”成了別人的噩夢,那麼,無論這“善事”有多好多大,都是一件“壞事”,或者至少是一件“蠢事”。

其實,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善意,也沒有那麼難,避免好心辦壞事,造成尷尬局面,我們給與他人善意幫助前,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

1、你幫助他人的方式合適嗎?

2、這樣做,對人足夠尊重嗎?

3、會不會冒犯到他人呢?

如果做到這三點,相信你定不會,讓善意變成他人的負擔。

在一本書上,曾經看過這樣的故事。

二戰時期,兵荒馬亂,逃難的人,經常吃不上飯。

一位德國老太太,發現柵欄外,一位手提皮箱、穿著很講究的男人在徘徊。

老太太很清楚,男子是肚子餓了,又不好意思張口向老太太要吃的。

要知道這方圓幾十裡,人煙稀少,能找到吃飯的地,實屬不易,錯過這裡 ,男子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吃上飯。

想到這,老太太並主動過去對男子說:“先生,您能幫我把柵欄裡的這堆木頭扛到那邊的角落裡去麼,我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扛不動了。”

男人不假思索地連聲應道:“沒問題啊,我這就過來!”

於是立馬脫去外套,利索地把木頭從這頭搬到另一頭,還一一碼放整齊。

賣勁兒的男子不一會兒就滿頭大汗,這時太太就順理成章地邀請男子吃晚飯,男子覺得自己幫助了好太太,並愉悅地答應了,開心吃完晚飯,又繼續上路了。

老太太的那堆木頭,無數次被人從院子的這頭運往那頭,而每動一次,老太太就邀請一位客人共進晚餐。

老太太正是靠這些木頭,將自己的善意給與的恰當好處,不動聲色地溫暖了每個人的心。

泰戈爾說,不要從你自己的袋裡取出勳章借給你的朋友,這是欺侮他的。

善意可以給予他人心靈溫暖,但如果不顧對方的心理感受,就會變成一種負擔,一種傷害。

比起隨心所欲為他人做任何事,讓他坦然接受你的善意,並保持心情愉悅,才是真正的善良。

愛因斯坦說: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憂他人而憂,就要做到,不讓自己的善意,成為他人的負擔。

一天,海涅在書房寫詩時,保姆領著一位年輕人走了進來。

“先生,你還認識我麼?”

海涅一頭霧水,“對不起,年輕人,我想不起來”。

年輕人再次提醒,海涅不由想起兩年前的午後。

那天,海涅和往常一樣散步,路過一所大學時,發現一名年輕人蹲在地上,捂著肚子,神情痛苦。

“怎麼了,孩子?”

年輕人抬起頭,海涅見他滿頭大汗,強忍著痛苦說:“我……肚子……疼”。

海涅二活沒說,攔車拉上年輕人前往醫院,年輕人執意不肯,“我……我還要上課”。

“疼成這樣,怎麼上課?趕緊去醫院……”

年輕人不妥協,最後,只好說出實情“我身上沒錢……”

海涅意識到,這是看不起病的窮學生。

到了醫院,醫生檢查年輕人患了急性腸炎,海涅墊付了藥費,並囑託年輕人定要接受治療,自己才離開醫院。

很長時間過去了,再見年輕人,沒想會在家裡。

“小夥子,身體好了吧,是來感謝我的?”

“先生,你答對了,感謝你的同時,更要將那天的醫藥費還給你”。

“嗯,那好吧!”

海涅從小夥子遞來的錢中抽了幾張,小夥子見海涅收了醫藥費,欣然而歸。

小夥走後,保姆問:“當初墊付醫藥費,先生肯定沒有想讓他還錢吧,又為何收了他的錢呢?”

海涅的回答,消除了保姆的疑慮。

“他今天來還我的錢,說明這兩年他一直於心不安,他覺得自己總欠我一個人情,如果我的善念,讓她惴惴不安,那麼這種善就變了味,成了一種桎梏。

如果我收回當初的醫藥費,能讓他心安,這樣做對他不是更好麼?”

海涅憂他人之憂,讓他人不把自己的善意,當作一種負擔,是一種修養,更為一種大善。

正如他自己所說,濟人於困,是為善,讓人心安,乃為大善。

這裡說的讓人心安,就是不讓自己的善意,成為他人的負擔。

當你的善意,讓別人覺得是一種包袱,成為別人的負擔時,請及時收回。

讓善意溫暖他人, 不僅需要熱情,可能,我們還需要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