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薊風靡歐洲,卻敗給中國茭白

朝鮮薊風靡歐洲,卻敗給中國茭白

張凌 鞠鵬


左邊果木烤鴨配牛腩煲西湖蓴菜羹,素炒茭白清口!右邊鹽焗蝸牛配燻鴨胸法式洋蔥湯,烤朝鮮薊開胃!


朝鮮薊——“灰姑娘”的逆襲


朝鮮薊(jì),聽名字還以為它是原產自朝鮮半島的植物,其實它的“家鄉”在遙遠的地中海沿岸,中世紀時由阿拉伯人傳播到了地中海南部。


朝鮮薊風靡歐洲,卻敗給中國茭白

朝鮮薊(圖片來源:食品論壇)


它是一種菊科菜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托膨大、幼嫩的苞片鮮嫩可食,早在古羅馬時期,朝鮮薊就被當作一種具有藥效的植物食用,但這並不是它傳奇的起點。


它的“逆襲”之路開啟於意大利。富甲歐洲的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中一位千金小姐對朝鮮薊情有獨鍾,並隨著她出嫁法國王室將食用朝鮮薊的風尚帶入法國貴族圈。她嫁的是法皇亨利二世,而當時的教皇是她叔叔,沒錯,她就是凱瑟琳·德·美第奇。且不論凱瑟琳翻雲覆雨的皇后、皇太后人生,僅她對時尚的引領就足以讓今天的“時尚教父”們相形見絀:束腰審美、蓬蓬裙、螺旋梯,不得不提的還有由意大利烹飪發展而來的“法餐”。這美食的主角之一就是朝鮮薊了,當你層層剔除花苞露出脆嫩的內苞片和花托時,才能體會到何謂“食不厭精”。


鴉片戰爭後,法國人將朝鮮薊帶到中國上海種植,意外地被日本人發現並由朝鮮半島轉運至日本,被當作朝鮮原產的大薊(同一家族中的另一品種)而得名,實為菜薊的“朝鮮薊”大名就因一場美麗的誤會而沿用至今。


朝鮮薊中不僅含有柚皮芸香苷、芹菜素芸香苷、木樨草素芸香苷、木樨草苷等多種黃酮類成分,還富含洋薊酸、綠原酸等酚類、菜薊苦素等萜類成分,食用後有一定護肝功效,還可降膽固醇,明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因此常被製成酒後護肝或者調節腸胃功能的保健品。


朝鮮薊風靡歐洲,卻敗給中國茭白

鞠鵬、牛洋設計(中間圖片來源:太平洋網絡)


有顏有錢,可甜可鹹,“灰姑娘”一朝乘勢而起。但朝鮮薊傳到中國卻水土不服。不少中國人會驚訝地說:“我怎麼沒吃過這種東西?”它得不到“美食之都”的認可實在令人意外。究竟是何種魔力阻擋了蔬菜王者?


茭白——隱者的進擊

可能是另一種獨特的中華美食擋住了朝鮮薊前進的步伐,那就是茭白。


朝鮮薊風靡歐洲,卻敗給中國茭白

茭白(圖片來源:豆果美食網、海報時尚網)


茭白,又叫茭瓜、茭筍,是我國僅次於蓮藕的第二大水生蔬菜。如果說朝鮮薊是靠它的精貴和傳奇贏得美食中的一席之地,那茭白靠的就是它廣泛的適應性和獨特的鮮美。


茭白並非植物的名字,而是對這種植物“病態莖”的稱呼。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菰”(gū),一種禾本科植物,和水稻、小麥等禾草是同一小家族的兄弟姐妹。“菰”菜質地爽滑甜嫩,本身就已足夠鮮美了,再汆入魚湯或肉湯,其中的多糖和膠質會令湯汁濃郁掛口,而菜本身猶如一層膠皮,吃起來“滋滋”作響,這種口感甚是奇特。


“菰”是一種古老的作物,其果實稱作“菰米”,早在周朝就被作為進貢的“六穀”之一。因其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易脫落、不易收集,加之其臨水而生,這為我們祖先對它的馴化造成了不小的障礙,直到今天也沒能如稻、麥、粟等農作物般大規模地種植。


“菰米”顆粒狹長且色黑紫,是一種有色“穀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的發展,它漸漸脫離了“糧食”行列,成為一種“藥材”,在《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本草綱目》中已有對它藥用的記錄。可食可藥沒能讓“菰”脫穎而出,讓其揚名的卻是它得的一種疾病:在生長過程中由於莖受到黑粉菌菌絲的入侵,植物體發生了應激反應,通過局部膨脹和纖維化填充,形成了肥大的紡錘狀肉質莖,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茭白”了。嫩而為菰,病則茭白。


朝鮮薊風靡歐洲,卻敗給中國茭白

菰米

朝鮮薊風靡歐洲,卻敗給中國茭白

美國藝術家Seth Eastman的作品(1853年),題為Gathering Wild Rice

(採集“野生稻”,即菰米)


“蔬食之美,一在清,二在潔”,茭白以潔白的外觀、甜鮮淡雅的口感傲然世間。科學研究發現,除了富含氨基酸外,茭白中有能夠抑制大鼠膠質瘤細胞生長的成分,還有一些抗炎抗過敏作用的黃酮成分。茭白不像朝鮮薊那般價格金貴、食用繁瑣,它在江南水鄉遍處可尋,食用方便,且與各色菜式百搭:或燉或炒,合魚合鴨,甚至只用一點腐乳白醋,就可以勾勒出茭白的鮮美甜嫩。


“菰菜”、“茭白”這樣獨特的蔬菜在我們中華文明的文化上意味雋永。由菰菜羹、鱸魚膾演化而來的“蓴鱸之思”,隱喻著中國人骨子裡的傲然之氣和對故土家園的眷戀之情。


朝鮮薊風靡歐洲,卻敗給中國茭白

左:歐陽詢行書《張翰帖》

右:疫情期間,意大利中國留學生收到大使館發放的健康包


傳奇對傳奇,從中國走向世界,茭白們還缺點啥?


你引瑟後時尚,我傳蓴鱸之思;你為苞片花托,我是特殊莖株;你從西來,我自東出。


朝鮮薊食用的是花的苞片,茭白食用的是植物的莖,像這樣將植物特殊器官作為食材的習俗屢見不鮮,世界各地都有,不足為奇。


但因朝鮮薊的傳奇中附加了眾多的人物傳說、歷史故事,輔以一些八卦消息,才令聽者津津有味,聲名遠播。茭白如中國人的秉性一般內斂,但要想在國際知名度上和朝鮮薊抗衡,恐怕缺的只是電光火石間的剎那契機。也許是茭白的存在抵禦了來自法國的“蔬菜皇后”朝鮮薊對我們餐桌的“霸佔”,但對朝鮮薊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生物功能的全面研究,確實在餐桌之外為其廣泛的傳播贏得了科學基礎。


試想雨後上海外灘邊的餐廳裡,一位女士一邊優雅地叉起一塊芝士焗朝鮮薊送入口中,一面暢想著凱瑟琳皇后在宮廷宴會中的長袖善舞,突然間思緒飛轉,從包中取出“茭白丸”服下,突然回想起與父母一同坐在簡陋的飯桌前吃一碗熱騰騰的“菰菜羹”,不禁黯然神傷。嗯,也許這才是茭白們應有的“國際路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