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鏞|崇明70年代初農村工作場景掠影

黃鏞|崇明70年代初農村工作場景掠影

我1972年6月上海師範大學師資培訓結束後,就到縣教衛局報到正式參加工作,當年年底組織上安排我跟隨局黨委領導去向化片調查組工作,擔任片長秘書,時間10個月;1975年元月,縣委又安排我去五滧三大隊擔任後進隊小分隊隊長,時間9個月。這19個月讓我又重新回到了我非常熟悉、非常熱愛的廣闊天地——農村。見證了特定時代農村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現在時間已經過去45年了。我想用我這臺已經非常陳舊的海鷗牌120黑白照相機和老式的攝像機掃描一下70年代初農村工作的場景,以饗廣大讀者。同時,也幫助同時代的人們拉開記憶的閘門。

新一年的動員——四幹會、三幹會

崇明70年代初的農村工作,以種植三麥、油菜、老來青為主基調,適當種點經濟作物——棉花,它追求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形式,使大家有一個強烈的儀式感。四幹會、三幹會是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那時,每年的年底,縣裡都要開四級幹部會議(有的年份,市裡也要開四幹會),即縣、公社、大隊、生產隊幹部大會,總結當年的全年工作,落實新一年的播種計劃、產量目標和具體措施。公社、鎮到縣城來開會的幹部要統一到政府所在地,乘辦公室安排的二噸頭,黨委書記、社長座在車頭裡,其它幹部站在欄杆上插滿紅旗的車箱裡,車輛按照指定路線進城。因為,政府機關前面的人民路和大會場的路二邊將有機關幹部和中小學生敲鑼打鼓迎接與會代表。路上還有大幅標語。會議結束還組織歡送!總之,要使會議代表自始至終沉浸在開會接受光榮任務,回去拼命大幹的興奮狀態!

黃鏞|崇明70年代初農村工作場景掠影

上世紀70年代縣政府舊照

縣裡領導對這樣的會議也特別重視。抽調人員,專門建立大會的籌備工作小組並設立秘書組、政宣組、後勤組,分別負責起草領導講話,彙總討論情況,及時出好簡報,妥善安排食宿等。這樣的會議一般分三個段落,第一段:縣裡主要領導作報告,認真總結當年工作的成績、經驗和存在問題,部署新一年的種植計劃,提出明確的要求等。然後各公社分組組織討論;第二段:組織6到8個單位交流發言,內容既有經驗介紹,又有聽領導報告後回去貫徹的設想;再分組組織討論;第三段:縣有關部門和有關公社表態性發言,領導作總結性發言並提出貫徹意見。縣裡開好四幹會後,公社也會參照縣裡做法開好三幹會。二個會議的目的旨在造勢、鼓勁!

發揚優良傳統——產量要上去,幹部要下去

這既是那個特定時代的口號,也是當時各級組織對幹部的一個基本要求。縣級機關既是口號的提出者,也是具體的操作者和實踐者。年輕的,身強力壯的機關幹部是首當其衝。那時,根據時令特點,有三個三,即三夏、三搶、三秋,它的任務是搶收、搶種、搶培,每到這個時候,縣委只要一聲號令,各部門除值班人員外,所有的機關幹部,騎著自行車,帶上席子、帳子等生活用品,到掛鉤的大隊去和農民群眾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年年如此!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除在機關宿舍裡有一套行仗外,另外還準備了一套隨時準備出征的備份。只要領導一發話,我們就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三個三,三同,這還是機關裡季節性、階段性的抽調,72年年底我去的向化片調查組是一年作為期限。我們教衛、農業、交通、糧食部門抽出來的7位同志,根據地,落在五滧五大隊辦事處,除在四個生產隊勞動鍛鍊外,還肩負著瞭解、彙總整個片上情況的任務。當時下去調查研究,瞭解情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走的往往是最難走的小路,一路上訪談勞動的農民群眾,看莊稼的長勢和病蟲害可能發生的症狀,摸鄉鎮指揮生產的經驗與問題;有時我們還步行。記得有一次我和片長老施同志要去陳家鎮、裕安最東部調查研究,我們戴著小涼帽,穿著解放鞋,走過溝沿,跨過田埂,一步一個腳印,把主要田塊蒔稻時的密植情況,稻田裡的灌水情況等了解得了如指掌。那時條件比較艱苦,口渴了到百姓家要口井水喝喝,順便和他們拉拉家常,老施有胃病,從包裡拿出幾片餅乾充充飢,和老鄉抽上幾支飛馬牌香菸。然後繼續工作。所以,一到片上開鄉鎮主要領導彙報會,老施的發言大家服服帖帖,因為他講面上的生產情況,不但可以講到什麼大隊、什麼生產隊,還可以指到那一個田塊。縣委常委和縣革委會的領導也分工明確,蹲好一個點,管好一個片。他們除親自參加勞動外,還去各公社瞭解情況。當然還包括我們調查組提供的最最原始,絕對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因此,完成的生產進度、質量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基本達到情況明,決心大,牢牢掌握指揮的主動權。

公社機關幹部更是蹲點插隊,毫不含糊,出早工,開夜工。每逢三個三,特別是三搶,天天早晨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傍晚一身泥水。公社的黨委書記、社長抓工作也是直插大隊、生產隊。如五滧黨政主要領導,二個人,二輛自行車,天天東方剛發白就從機關出發,天天早晨到一個大隊,一個一個生產隊檢查生產情況,待他們走完才要求鄉廣播站通知大隊幹部、鄉插隊幹部到大隊辦事處開會聽彙報。如彙報的情況和他們看到的情況有明顯出入的。他們就帶領與會人員看現場,讓當事人耳紅心跳,當著大家的面做檢討。他們這樣的一種領導藝術和工作方法,帶出了一支腳踏實地工作,老老實實彙報情況的幹部隊伍,出現了田邊溝沿沒有雜草,田埂二邊(插種)作物長勢良好的生產隊精細化耕作,精細化管理的景象。

做好工作的方法——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這是當年農村工作中對幹部的一個要求。也是各級組織抓好農村工作的一個基本方法。當時有一個基本的理念,就是我要你這樣做,先做樣子給你看。這就是標準的典型引路。通常的做法是現場會。縣、公社開始三個三了,就有抓生產的領導和有關農業部門先到一個公社或一個大隊做一個樣子在那裡,然後召集全體與會人員一看(看現場)二聽(聽所在單位介紹)三部署(抓生產負責人對當前工作的時間、任務、要求作出具體部署並提出明確的要點)。做到三個統一,即統一的開始和收尾的時間,統一的任務,統一的要求。中途還要反覆抓,抓反覆。比較多的是以片、鄉鎮為單位開早會、反現場會。也就是抓一個明顯未達到質量要求的現場,把領導幹部請過去,任務再明確,要求再落實。當時老百姓中有幾句順口溜,大隊辦事處門口停滿二噸頭(開會的車),鄉里、大隊幹部要吃氽頭(吃批評),我里社員要吃苦頭(要生活重做,翻工)。

我們這些縣裡下去的年輕的機關幹部更要親歷親為,做任何事情都要身先士卒。1975年年初,我剛到五滧三大隊報到。那時公社正好在東望沙圍墾,接岸頭頂,大隊幹部和生產隊長都在工地上,小分隊為了深入群眾,瞭解情況,都到挑岸現場,邊勞動,邊工作。那年三搶,縣裡推廣插秧機,我天天出早工開夜工,從一清早開始,就坐在插秧機上分秧,一天要吃四頓飯,頓頓半斤白米飯,還上頓不接下頓,一個月下來瘦了6斤。但精神狀態很好。當年縣農業部門提出,要積青肥,做草塘泥,我和小分隊裡的全體同志分插到各個小隊,積青肥,掘生泥,挑人糞,完全按照要求,一層草,一層泥,一層糞,上面全部用生泥封上。草塘泥經過腐爛、發哮,真正能達到一戳一個洞,一推四面動的標準要求。鄉里還在我們大隊開過現場會。

45年過去了。這是一段歷史,有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也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內容。讓我們大家一起回望來時的路,看清腳下的路,堅定前行的路,以便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心語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發佈,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授權,並在轉載時標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 END -

黃鏞|崇明70年代初農村工作場景掠影

作者簡介

黃鏞|崇明70年代初農村工作場景掠影

黃鏞 上海市崇明人,1949年出生,年少時就讀於崇明縣大同中學、上海市崇明中學,職後畢業於上海第二教育學院中文系大專班、本科班。1969年高中畢業後回大同鄉務農,1972年參加工作後曾先後在縣教衛局、上山下鄉辦公室、縣中小學科技站、縣工業委員會、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等機關事業單位工作。期間曾在上海市知青慰問團雲南團西雙版納分團橄欖埧農場小組工作過20個月。曾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上海教育科研》雜誌上發表過多篇文章;也在《西雙版納州報》上發表過散文、詩歌。

黃鏞 心語往期作品

黃鏞|回鄉務農的難忘歲月 2020-04-11

黃鏞|一個崇明老人與西雙版納的情緣(續篇)2020-03-28

黃鏞|恰同學少年2020-03-24

黃鏞|一位崇明知青和西雙版納結緣與續緣的故事2020-03-08

黃鏞|童年趣事2020-02-20

黃鏞|細說崇明人祖孫三代尋(娶)媳婦2020-02-05

黃鏞|細說崇明人的祭祖思親2020-01-10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歡迎關注陸安心的私媒體“心語”。(微信號:anxin20141124)也可掃描上面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感謝您的支持!黃鏞|崇明70年代初農村工作場景掠影

Copyright © 2014-2020 心語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