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脖子歪,媽媽認為是她坐姿不好,最後發現臉一邊大一邊小

這幾天,門診連續來了好幾位患有先天性肌性斜頸的小患者。最小的只有六個月,最大的竟然有6週歲了。在診療中,我發現這些孩子的家長對於先天性肌斜頸的知識可以說一無所知。一直認為還是隻是坐姿不太好,所以我想作為一名兒童骨科醫生,有必要為大家普及一下關於斜頸的一些知識。

根據疾病原因:斜頸分類為先天性斜頸和後天性斜頸。其中後天性斜頸又分肌性、腱鎖、骨性、習慣性、炎性等。其中還要注意是否是頸椎病變或者斜視導致。

孩子從小脖子歪,媽媽認為是她坐姿不好,最後發現臉一邊大一邊小

什麼是先天性肌斜頸呢?

先天性肌斜頸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胸鎖乳突肌攣縮而引起的頸部和頭面部向患側傾斜的畸形。據報道,先天性肌斜頸右側發病率高於左側。因為是由於胸鎖乳突肌的攣縮導致的斜頸,所以叫肌斜頸。

什麼樣的胎兒容易患有“先天性肌斜頸”呢?

相關領域的醫學專家認為子宮內胎兒胎位不正、分娩時胎兒產傷、以及感染或血管損傷可能導致胸鎖乳突肌的受壓、出血,繼而會引起胸鎖乳突肌纖維變性和攣縮。所以有上述情況的胎兒患有“先天性肌斜頸”的幾率很高。同時也有學者發現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髖臼發育不良、馬蹄內翻足及蹠骨內收的幼兒患有“先天性肌斜頸”的幾率也較高。由此可見“先天性肌斜頸”對於這些孩子也比較“偏愛”。

孩子從小脖子歪,媽媽認為是她坐姿不好,最後發現臉一邊大一邊小

胸鎖乳突肌的短縮是引起先天性肌斜頸的“罪魁禍首”

提到先天性肌斜頸就一定要說一下胸鎖乳突肌的部位。胸鎖乳突肌是位於頸部兩側,起於胸骨柄和鎖骨止於耳後乳突部位的肌肉。這兩塊肌肉就像吊橋兩邊的繩索一樣,維持著頸部的平衡。當其中一邊的繩索變短,必然會打破吊橋的平衡。同理,當一側胸鎖乳突肌變短時,也必然會引起斜頸。

先天性肌斜頸是什麼樣呢?

在胎兒出生時,患有先天性肌斜頸的嬰兒在其胸鎖乳突肌的部位會觸及梭形硬塊。通常情況下,在出生的4個月左右腫塊會逐漸消失,而胸鎖乳突肌會發生攣縮。如果強行將患兒頭部擺正,就會見到患側胸鎖乳突肌因緊張而緊繃於皮下。如沒有及時治療,任其發展,患兒面部將會出現發育不對稱,同時頸部活動也將受到影響,其活動度將明顯減少。以上症狀將伴隨著患兒的成長髮育逐漸加重。

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治療

先天性肌性斜頸的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方法和手術治療方法。非手術治療方法適用於1歲以內的幼兒。主要採用手法推拉患兒的頭部,伸展胸鎖乳突肌手法扳正的方法。同時配合熱敷、按摩、固定頭部等方法。通常2到3個月的治療都能達到治癒。1歲以上的患兒通常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多采用胸鎖乳突肌切斷術。總的來說,手術越早,效果越好。

孩子從小脖子歪,媽媽認為是她坐姿不好,最後發現臉一邊大一邊小

本文為平安好醫生簽約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清風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