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大的新聞就是滴滴順風車的血案了,一個花樣少女就此夭折,讓人無不憤慨、悲痛。
作為心理諮詢師,除了憤慨之外,我的職業毛病讓我好奇這個嫌犯是什麼情況、出於什麼動機。因為正常人是絕對做不出這種冷酷而殘忍的事情的,他的人格肯定存在很大缺陷。
在網上看到一篇嫌犯女友的筆錄:
“他可能是不太想活了吧。一個星期前,我看到過他在百度上搜強姦殺人會怎麼樣。”
——嫌犯的心理動機是不想活了,活著對他來說沒有意義,他尋找了一條死路。(至於他找死為何要搭上別人的一條命,因不瞭解他的處事模式,我們暫且不論。)
“他幾歲的時候,父母去廣州打工,在那邊十幾年,他就跟他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他十幾歲的時候,父母來了溫州。”
“2008年汶川地震時,他初三,說地震有點害怕,不上學了。”
——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到,嫌犯是一個在孤獨中長大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不在身邊,估計爺爺奶奶基本上沒有給到他心理上一些愛的回應和滋養,在地震這樣大的創傷事件中,他也是獨自面對的。
“賭博上了,越玩越大,然後就陷入很深了。”
——賭博通常是很多人逃避現實的一種途徑,沉迷上癮,以此不去面對現實的傷痛。
“車是父母買的,就一個孩子寵得很;在多家工廠打過工,都做不長;開過奶茶店, 花了父母十幾萬”
——在物質上要啥給啥,恰恰是童年關愛缺席的一種補償,而這個“心理”上巨大的缺口,是用物質怎麼補也補不了的
…………
因為沒有和當事人對話,我只能憑這些文字做一些簡單粗暴的推論。
做這些分析我,不存在為嫌犯辯解,但可以肯定嫌犯的成長環境導致他的人格,而人格的缺陷導致他今天的所作所為。
我就是希望每一位父母都知道: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我們起著“天大”的影響作用,孩子人格的健康發育,有賴於我們正確的養育。
在孩子小的時候,愛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的人格是一棟房子,父母的愛和陪伴就是建造這個房子的基石。房子結不結實,孩子小的時候可能不明顯,但肯定可以看到一些沒有安全感的端倪。
18歲以後,孩子的人格基本定型,一棟搖搖晃晃的房子,會在他今後的人生長河中,帶來很多的麻煩和困擾,也會嚴重影響家庭的氛圍,甚至會對社會造成傷害。這個真的比我們賺多少錢、給他什麼物質條件都重要得多。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不可能會想死,因為會有牽掛。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不會去傷害別人,因為他內心也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