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顺风车血案的嫌犯身上看养育

这几天最大的新闻就是滴滴顺风车的血案了,一个花样少女就此夭折,让人无不愤慨、悲痛。

作为心理咨询师,除了愤慨之外,我的职业毛病让我好奇这个嫌犯是什么情况、出于什么动机。因为正常人是绝对做不出这种冷酷而残忍的事情的,他的人格肯定存在很大缺陷。

在网上看到一篇嫌犯女友的笔录:

“他可能是不太想活了吧。一个星期前,我看到过他在百度上搜强奸杀人会怎么样。”

——嫌犯的心理动机是不想活了,活着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他寻找了一条死路。(至于他找死为何要搭上别人的一条命,因不了解他的处事模式,我们暂且不论。)

“他几岁的时候,父母去广州打工,在那边十几年,他就跟他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父母来了温州。”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初三,说地震有点害怕,不上学了。”

——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到,嫌犯是一个在孤独中长大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不在身边,估计爷爷奶奶基本上没有给到他心理上一些爱的回应和滋养,在地震这样大的创伤事件中,他也是独自面对的。

“赌博上了,越玩越大,然后就陷入很深了。”

——赌博通常是很多人逃避现实的一种途径,沉迷上瘾,以此不去面对现实的伤痛。

“车是父母买的,就一个孩子宠得很;在多家工厂打过工,都做不长;开过奶茶店, 花了父母十几万”

——在物质上要啥给啥,恰恰是童年关爱缺席的一种补偿,而这个“心理”上巨大的缺口,是用物质怎么补也补不了的

…………

因为没有和当事人对话,我只能凭这些文字做一些简单粗暴的推论。

做这些分析我,不存在为嫌犯辩解,但可以肯定嫌犯的成长环境导致他的人格,而人格的缺陷导致他今天的所作所为。

我就是希望每一位父母都知道: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我们起着“天大”的影响作用,孩子人格的健康发育,有赖于我们正确的养育。

在孩子小的时候,爱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的人格是一栋房子,父母的爱和陪伴就是建造这个房子的基石。房子结不结实,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不明显,但肯定可以看到一些没有安全感的端倪。

18岁以后,孩子的人格基本定型,一栋摇摇晃晃的房子,会在他今后的人生长河中,带来很多的麻烦和困扰,也会严重影响家庭的氛围,甚至会对社会造成伤害。这个真的比我们赚多少钱、给他什么物质条件都重要得多。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会想死,因为会有牵挂。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不会去伤害别人,因为他内心也有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