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敗局已定---讀《老人與海》

翻自己的博客看到的,居然自己曾經還寫過這樣的文章。



20世紀的西方,經歷了兩次慘痛的世界大戰和席捲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危機,伴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緊張感在加劇,那些追求絕對自由的藝術家們感到現實不能讓他們獲得自由,他們更無法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歸宿。
於是,他們試圖在作品中展現一種具有象徵現實意義的形象,一種新的文學形式---現代主義文學誕生了,作為反傳統和反理性的嶄新藝術表現形式,現代主義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危機,根據真人真事而完成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正是一部開啟現代主義小說潮流的作品。
“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條真正的大於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事物。”(海明威語)是的,海明威成功了,這部短小但不渺小的《老人與海》使海明威的創作生涯登上了巔峰,並於1953年獲得了普利策獎,更是在1954年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
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詞寫的那樣:“因為他精通敘事藝術,突出的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不同於海明威之前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太陽照常升起》中,傑克缺乏生活理想,沒有精神支柱,沒有奮鬥目標;《永別了,武器》中,命運罪惡並無情地將亨利的愛情和幸福毀滅;《有的或沒有的》中,摩根無奈和徒勞地反抗命運,最終悲哀死去;《喪鐘為誰而鳴》中,喬丹也逃脫不了死去的命運。《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成為了一位失敗的英雄。讓人不禁感慨,誰說敗局已定?


“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老人與海》文摘)第一眼就看到了這句話,僅僅只有一句,卻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開篇。海明威的“每一個詞都有它的作用,沒有一個詞是多餘的。”(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評論家安東尼 伯吉斯評論)我就這樣被強烈地吸引,一連串的問題閃過腦際,老人為什麼是“獨自”一個人呢?為什麼連續“八十四天”,連一條魚也釣不到呢?“八十四天”後,老人又將遇到什麼呢?老人又有著怎樣的過去呢?質樸凝練的語言就這樣在小說中流淌,濃縮為精華。雖然有的問題小說至終也沒有交代,但僅僅就這一處小小的留白,就足以讓每一位讀者產生無限的想象。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像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老人與海》文摘)堅強的老人呵,歲月使你飽經滄桑,遍嘗人間百味,一道皺紋就是一抹深刻的記憶,到底是生活磨練了老人,還是老人在磨練生活?精神上如此富足的老人卻住在這樣的窩棚裡,“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泥地上一處用木炭燒飯的地方。”(《老人與海》文摘)老人就是那個時代下層的勞動者,即使飽受資本家的剝削,卻永遠無法磨滅他偉大的勇敢的樂觀的自信的精神,於是老人抖抖滿身的塵泥,雖然不知道要在第幾天才能捕到魚,但還是出發了,向著遠方駛去了。

不同於魯迅筆下的阿Q,有的只是物質上的“精神勝利法”,老人擁有的是一種升級版的“精神勝利法”,能夠在精神上給予自己還有那個孩子巨大的安慰,一起“編織著同樣一套關於收網和吃飯的謊言”,(《老人與海》文摘)這是老人最後的自尊嗎?這是老人無奈的嘆息嗎?我想,這才是老人對於夢想最好的解讀吧,長時間捕不到魚也沒有在精神上消磨他,在瞬間的永恆中,也不去抱怨生活的困窘,因為老人知道,生命最大的價值在於精神的跨越。那一刻,老人彷彿擁有了整個世界。
在與鯊魚的搏鬥中,魚叉被帶走了,小刀被折斷了,短棍弄丟了,老人就用舵把繼續戰鬥,一直戰鬥到他不能再戰鬥為止,於是,他在那闊達的海洋上呼喚:“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是何等的堅韌,何等的偉大啊。於是,老人做夢了,“他不再夢見風暴,不在夢見婦女們,不再夢見偉大的事件,不再夢見打架,不再夢見角力,不再夢見他的妻子,他如今只夢見一些地方和海灘上的獅子”,(《老人與海》文摘)老人的一生肯定經歷過千山萬水吧,但是現在的他,經歷了滄桑洗禮的他,已經不再被紅塵俗世所羈絆,不再留戀於世俗,老人的追求已經超越了俗世,迴歸到了最最本真的自然,到達了一種堪稱“硬漢”的高度。 “他夢見那道長長的黃色海灘,看見第一次獅子在傍晚時分來到海灘上,接著其他獅子也來了……”,(《老人與海》文摘)那勇敢的獅子啊,正是老人試圖永遠留住青春,留住活力的無限渴望啊。孤獨而貧困的老人就這樣在兇悍的獅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斷進取,與命運做著不懈的抗爭。這也是支撐他在大海上生存的全部支柱吧!

終於,“窩棚裡,他又睡著了。他依舊臉朝下躺著,孩子坐在他的身邊,守著他。老人正夢見獅子。”(《老人與海》文摘)
可是,誰說敗局已定呢?
雖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現實主義批評家開始攻擊這部小說的種種不當之處,他們公開譴責小說的不現實因素和簡單的錯誤,但是這無法改變廣大讀者對此的喜愛之情。美國藝術史家馬瑞森說:《老人與海》是一首田園詩,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倫式的,不是麥爾維爾式的,好比荷馬的手筆;行文又沉著又動人,猶如荷馬史詩。真正的藝術家既不象徵化,也不寓言話---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
那時的美國,雖然表面上工業發展迅速,物質充裕,二戰後在經濟領域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和調整世界經理貿易關係的《關稅貿易總協定》,但是資本主義內部矛盾依舊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工業危機和財富不均,工人罷工及商品過剩,失業率不斷上升,農民由於糧食欠收而被迫背井離鄉等社會問題,迫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迷惘的一代”。
物質方面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信仰和行為方式的變化。美國人開始懷疑世界,對誠實的道德標準感到懷疑;“及時行樂”的思想開始橫行,不再把希望寄託在將來;戰場上回來的青年人最終道德淪喪,簡直就是精神荒原。這個充滿著戰爭,暴力,兇殺,邪惡,恐懼,絕望和死亡的世界對海明威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和打擊,在他的肉體和心靈上留下了不可治癒的可怕的創傷,把他推上了痛苦,迷惘,絕望和死亡的邊緣。但是,他並沒有被打垮,他就是那個老人,和這個世界進行著無數次的抗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而正是這種無所畏懼的拼搏和樂觀的“美國精神”註定了在東方不可能出現類似於聖地亞哥的“硬漢”,也正是一種文化認同感造就了老人不朽的硬漢形象。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說體現出的“和”的理念,從傳統經學,到先秦諸子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使得國人傳統性格多帶內向,嚴肅,拘謹,安於現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整個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的發展,但是也成為中華民族民族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之一。
一直以地大物博自居的中國,當長期的封建統治達到專制的頂峰時,西方已經開始逐漸向一種新的生產方式轉變,從新航路的開闢到工業革命的開展,中國被迫打開了國門,向列強,向先進的生產力屈膝。曾經的輝煌,曾經的高貴,在那一刻似乎一而變成了“精神勝利法”,洋務派打著“自強”和“求富”的旗號,轟轟烈烈的“中體西用”的變革開始了。百年的屈辱,百年的探索,一頭沉睡的獅子何時才能甦醒?能夠如同老人一樣,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停止前進的步伐?我想,如果一個民族能夠擁有老人一樣的精神,那麼這個民族將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於是,在國人高度的凝聚力下,帶著一股類似於老人的精神,一路披荊斬棘,終於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共的領導下,改革開放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現在人們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在受到一種巨大的衝擊呢?

也許,有人會認為老人的那種精神在當代已經不具備存在的意義了,如果我們都像老人一樣,為了一條魚而付出所有,到頭來確一無所有,那我們的基本生活怎麼辦?難道等待政府的救濟?難道就這樣做一個“凍死骨”?這也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現實問題,也是時代的發展出現的必然,物質的飛速發展,人們變得越來越功利,越來越自私,越來越走向文明的極端。但是,如果一個人,連老人那種執著都沒有,又怎麼會成就偉大的事業呢?我不支持像老人那樣無所顧忌地追逐一個“毫無目的”的目標,但我們還是應該學習老人在苦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堅強,畢竟,這足以撐起一個民族的振興。
每一個人都有必要重溫《老人與海》這部經典之作,從那個時代,從那位老人身上,汲取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為現代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做出我們的努力。無論是哪個時代,哪個國度,哪個人,都有必要擁有一種“老人”精神,就像姜戎《狼圖騰》中的狼一樣,那樣才能堅強地成長。
作為一名學生,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們要學習老人的“硬漢”精神,擷一片年輕的陽光化作前進的動力;作為政府部門,面對13億人口的大國,要學習老人的“硬漢”精神,腳踏實地方能嚼得菜根;作為社會成員,面對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要學習老人的“硬漢”精神,微笑著迎接下一個天亮。

讀《老人與海》,一部折射了一個時代背影,一段歷史發展的現代主義作品,收穫的不僅僅是文字的喜悅,更感受到了一種精神的震撼,一種藝術的真實。我想,我們應該像老人一樣,去征服屬於我們自己的大海。
老人沒有失敗,大海也沒有失敗,因為這是一場沒有勝負的戰鬥。
海明威累了,他靜靜地躺下了,“恕我不能站起來。”(海明威墓碑上的文字)
參考資料:《老人與海》,海明威其他作品,歷史教科書,名家簡析作品的資料,現代主義文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