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

1.先滿足工業汙染深化治理的需求

重點治理的汙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重點行業包括鋼鐵、建材、有色、火電、焦化、鑄造等;此外物料( 含廢渣) 運輸、裝卸、儲存、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也需要深度治理。從空間看,園區循環化改造、規範發展和提質增效是政策重點; 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區等的汙染物集中整治, 為環保產業發展提出了需求。工業爐窯使用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或由周邊熱電廠供熱,化肥行業固定床間歇式煤氣化爐整改等,也有市場。

2.移動源汙染防治的產業需求

移動源汙染防治的產業需求有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淘汰老舊車輛、新車監測等。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重點區域港口、機場、鐵路貨場等新增或更換作業車輛,重點區域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等,是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銷售市場。在物流園、產業園、工業園、大型商業購物中心、農貿批發市場等物流集散地建設集中式充電樁和快速充電樁,是配套設施的建設範圍。淘汰老舊燃氣車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是汽車拆解業的關注重點。

新車銷售、檢驗、登記等場所開展環保裝置抽查,超標排放機動車的生產和進口企業、註冊登記地、排放檢驗機構、維修單位、運輸企業等的溯源和全鏈條監管等,為汽車排放監測、維修和系統建設提出了需求;定期更換出租車三元催化裝置等,為相應產品提出了需求。重點區域禁止建設生產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劑型塗料、油墨、膠粘劑等,餐飲油煙治理,有條件的工業集聚區建設集中噴塗工程中心, 配備高效治汙設施,使VOCs治理成為環保產業中的新動能。

3.實施防風固沙、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和揚塵綜合治理工程

國家將重點加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草原保護和防風固沙;建設城市綠道綠廊,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對露天礦山,加強修復綠化、減塵抑塵, 以及矸石山治理。重點區域建築施工工地要做到工地周邊圍擋、物料堆放覆蓋、土方開挖溼法作業、路面硬化、出入車輛清洗、渣土車輛密閉運輸“六個百分之百”,安裝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設備。大力推進道路清掃保潔機械化作業,渣土運輸車要密閉。

4.環境監測監控和能力建設

國家將加強區縣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建設,國家級新區、高新區、重點工業園區及港口設置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加強降塵量監測; 重點區域各城市和其他臭氧汙染嚴重的城市,開展VOCs 監測。重點區域建設國家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網、大氣光化學監測網以及大氣環境天地空大型立體綜合觀測網。加強移動源排放監管能力建設,實現遙感監測網絡、定期排放檢驗機構國家—省—市三級聯網。強化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體系建設;高架源,石化、化工、包裝印刷、工業塗裝等VOCs 排放重點源,安裝煙氣排放自動監控設施。成立國家機動車汙染防治中心和區域性國家機動車排放檢測實驗室。健全環境監測傳遞溯源體系,加強環境監測相關標準物質研製,實施“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嚴厲懲處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對地方不當干預環境監測行為的,監測機構運行維護不到位及篡改、偽造、干擾監測數據的,追究責任。

5.清潔供熱產業成為新的熱點

近年來,針對供熱期的大氣環境汙染,完善園區集中供熱設施,有效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等政策導向,為清潔供熱企業帶來機遇。中央明確了堅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原則,以確保安全、清潔、高效取暖。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的散煤治理, 以及以鄉鎮或區縣為單元整體推進放在了優先位置。與此對應,熱源多元化、電網改造、高效節能供熱設施等需求大增,以滿足“煤改電”、“煤改氣”的需求,政府也將在建設用地上給予相關政策優惠。據估計,清潔供熱產業的規模在萬億左右。

6.節能產品和服務產業仍將延續快速發展勢頭

滿足大氣汙染防治需求,文件提出要大力開發、推廣節能高效技術和產品,推廣綠色建築,健全能源計量體系,推進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 鼓勵開展農村住房節能改造等,這些都是節能產品和服務的方向。同時,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產業發展,在基本解決棄水、棄風、棄光等目標導向下,風能、太陽能開發佈局將得到優化,生物質能、地熱能等也因地制宜得到發展。

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