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科技共同書寫的人類史詩:巴別塔

宗教與科技共同書寫的人類史詩:巴別塔

巴別塔(Babel Tower)是聖經舊約中描述的極具象徵意義的故事。《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記載,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宗教與科技共同書寫的人類史詩:巴別塔

此事件,為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而學習翻譯的課程開始多喜歡以巴別塔的故事作為開頭,以此引入翻譯工作的神聖和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許嘉璐先生曾經提出“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民族的象徵”,的確如此,各國語言的差異是最顯性的存在,使得人類的文化具有多樣性的同時,又為全球化的交往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障礙。針對這種障礙的突破,人類做了大量的努力,可以歸集起來的事例和方法起碼包括:

一、強制的語言統一政策。

中國從秦始皇開始的“書同文、車同軌”,以及鮮卑漢化、滿清漢語化,到現代中國的推廣普通話,皆為此類。後者更是當前國內最大規模的語言統一國策。

二、通過語言教育實現一定的語言相通。

當代各國教育紛紛開始本族語與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多語言教學,屬於典型的例子。而在臺灣日據時代,日本人強制臺灣人學習日語、代替漢語,更是一種通過所謂"教育",實現根子上佔領臺灣的企圖。現在以李登輝、蔡英文等代表的臺獨人物,無不身具當時日據時代的遺存影響。

三、創造一種全球通用語言。

世界語(Esperanto)是這一努力的典型代表。早在1887年,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博士(Ludwig Lazarus Zamenhof)就創立了這一語言,旨在消除國際交往中的語言障礙,令全世界各個種族膚色的人民都能在同一個人類大家庭裡像兄弟姐妹一樣和睦共處。195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正式把國際世界語協會列為教科文組織B級諮詢關係單位,確定了國際世界語協會在聯合國和教科文組織的正式地位。中國在80年代和90年代,在國家電臺和電視臺中國還長期開設世界語的教學節目。但事實上,世界語在全球化中的影響力非常弱,絕大多數人現在多這種語言毫無認知。

四、通過現代科技跨越人類語言的鴻溝。

近幾年,人工智能(AI)技術飛速發展,通過一個小小的機器來實現跨語言的溝通逐步展現在我們面前。谷歌為代表的神經網絡機器翻譯(NMT)、科大訊飛為代表的語音識別(ASR)和語音合成(TTS)幾項技術的融合,讓這一科技成果非常方便使用。科大訊飛推出的曉譯翻譯機和摩比斯耳機,Line推出的Mars AI耳機,都是這一領域的典型應用。

宗教與科技共同書寫的人類史詩:巴別塔

科大訊飛的曉譯翻譯機

宗教與科技共同書寫的人類史詩:巴別塔

Line 推出的具備翻譯功能耳機

通過政治、教育、和語言改造和創造等實現人類語言的相通乃至統一難度都非常高,而這種利用越來越易用的技術手段實現人類溝通無障礙,其可實現性很可能反而更高。當然現在的技術無論是翻譯、還是語音識別、語言理解等都還遠未達到完美,還需要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不斷努力。我們拭目以待人類重建“通天塔”那一天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