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現在的學生作業繁多,每天早起晚歸,背不完的單詞,寫不完的試卷,除了作業還是作業,最後,成績有多大起色不知道,反正身體是被摧殘的差不多了。我認識一個正讀高二的同學,白頭髮居然比我的還要多!

讀書是辛苦,如果有了一個好的讀書方法,我們就可以做到不那麼辛苦了。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讀書的。

董遇"三舍讀書法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董遇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學者。他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就喜愛讀書。

漢獻帝興平年間,戰亂紛起,加之連年的大旱,地裡顆粒無收,老百姓飢寒交迫,在這種環境下,家裡根本就沒有錢供董遇讀書。為了養家餬口,幼小的董遇每天和哥哥一起上山去打柴,再挑到鎮上去賣,換取一點收入。每天傍晚回到家時,人已累得精疲力盡了,可董遇不顧身體的勞累,仍然專心刻苦讀書。困了他趕忙起身,在水缸裡舀一盆冷水,往臉上一潑,冰冷的水立即讓他清醒了,他又坐在桌前,埋頭讀起來。

陰雨天時,泥濘遍地,無法上山打柴,董遇便早早起床,簡單的梳洗後,就開始認真讀書,一讀就是一整天,有時連飯都忘了吃。

到了冬天,寒風刺骨,大雪飛揚,地裡基本沒有什麼活可做了,對於農民來說,是一年中難得的休息時間;而對於董遇,則是讀書的大好機會。由於小屋很破舊,四面漏風,沒多久,董遇的手腳就被凍了,翻書時手不聽使喚。他就使勁地揉搓雙手,並用力跺腳,又在屋裡跑來跑去。慢慢地,他的身上微微發熱,手腳也恢復了正常,他就又回到桌前,繼續吟讀。冬天他就這樣堅持著。

附近的讀書人都認為他很博學,請他講學,但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可是我們哪有時間讀書呀!”董遇說:“應當充分利用‘三餘’時間”。有人不懂“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閒的時間。冬天,沒有多少活幹,這是一年裡的空閒的時間;夜間,不能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雨天,不方便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

就這樣,董遇利用“三餘”的時間,博覽群書,孜孜不倦,終於成為三國時期有名的學者。

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蘇軾的這種讀書方法非常有名。

他曾經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侄女婿王癢:“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讀每本書,都要多讀幾遍。書中包羅萬象,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把全部內容都理解吸收。讀一本書,每次只帶一個目的去讀,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要同時涉及幾個問題。

這種讀書方法主要有兩點:一是每次讀都要有明確的目的。二是讀書時必須要專注於其中的一個問題。

比如讀歷史時,要了解“古今興之治亂,聖賢作用”,就只從這方面去讀,如果還想知道“事蹟故實”“典章文物”之類,又從這方面再讀。每次都有一個側重點,這樣,就可以各個方面都掌握了。

讀語文也同樣如此:第一遍,瞭解課文概況;第二遍,掌握生字難詞;第三遍,分析文中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第四遍,瞭解寫作技巧;第五遍,總結複習。這樣下來,一篇文章就掌握差不多了。

蘇軾說他在讀《漢書》時,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他對《漢書》已經胸有成竹,如數家珍。

“八面受敵”讀書法,不是蜻蜓點水或走馬觀花式的泛瀆,而是對作品全心全意地專注,有的放矢地去精讀。

運用這個方法最主要的是要學會主動思考。讀之前一定要明確讀的目的,目的越明確,越全面,讀後的感悟認識就會越深。

這種方法,也得到過毛主席的大力讚賞。

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歐陽修的這種方法,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目標分解:即把大目標拆開為若干個小目標,然後分階段一個一個去實現。

他是這樣做的: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約五萬多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三百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

他說:"雖書卷浩繁,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的確,就這樣日積月累,一部部經典最後全部被他背熟了。

這種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集腋戍裘的方法,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地方法。但是,方法簡單,貴在堅持!

陳善的"入書、出書”法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陳善,福州羅源宋高宗紹興年間人。生平事蹟不詳,以才氣自豪。著有《捫蝨新話》一書。

他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出入。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靈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讀不進去,會不懂古人的意思,讀了出不來,就是在讀死書。

既要刻苦鑽研,又要學會靈活運用,將書中知識為我所用,這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

鄭板橋:“求精求當”讀書法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撟的“求精”,是指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經典精品;“求當”這個“當”是指恰到好處,就是說要適合自己的,既要能讀懂,又是工作生活所需的。

他說: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讀好書並不是多了不好,選一本適合自己的書,把它讀通讀透,經典的東西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如果一 味貪多求全,讀些自己消化不了的書,效果反而會不好。

讀書,一定要有選擇地精讀。不斷地用新知識來豐富自己,並體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才是“求精求當”的真正目的。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古人還有很多好的讀書方法,像張溥的“七焚”讀書法,顧炎武的“三讀”讀書法等等,就不一一講了。

總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是個系統工程,更是個培養堅韌性格的磨刀石,好方法一定要有好的踐行,這個過程需要的是日積月累,幾十年如一日。人的一生是不斷成長的一生,為了讓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遠,那麼,就讓好的讀書方法伴你一生,願才薄者漸厚,智者多慧。

最後,送大家一首陸游的詩共勉: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是如何讀書的?都有哪些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