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最近这段时间在持续关注鲍毓明案。从最初被《南风窗》那篇揭开恶魔“画皮”的报道震惊,再到被财新那篇为鲍毓明洗白的报道恶心,这起案件一次次地挑战着大家的价值观和心理底线。


要拥有怎样的恶,才可以把自己包裹在一众道貌岸然的头衔中,坦荡荡的承认与14岁的孩子发生关系,再把它们合理化成你情我愿的“爱情”

要拥有怎样的恶,才可以毫无内疚的把一个小女孩的人生搅得天翻地覆,把女孩因绝望一次次的自杀、因恐惧一次次的抗拒,都洗白为女孩爱而不得的“闹”与“报复”?

要拥有怎样的恶,才可以一边写着有关“嫖宿幼女与未成年人保护”的论文,一边伺机寻找猎物收入囊中?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和14岁的孩子谈爱情,那是无耻


鲍毓明口口声声将整件事恋爱合理化的嘴脸,让我想起了电影《水果硬糖》里的一句话:


“十三岁的小女孩,跟成年人调情的时候,你应该让她走开,而不是给她倒酒。”


这不仅关乎于法律,更关乎于人性的底线,和一个14岁的小孩谈爱情,真有人觉得合适吗?

还有人,竟然顺着鲍毓明的洗白,开起了《洛丽塔》的脑洞,企图为罪恶附上一丝文学色彩。而许多网友,更因为这样的意淫,开始怀疑这场性侵案是不是只是女方的仙人跳。

在这场烟雾缭绕之中,仿佛有一丝狞笑,在为自己钻过法律的空隙而暗自窃喜。

网友们对受害人李星星的怀疑,不仅是对完美受害者的苛求,更反应了一种普遍的对性侵案的刻板化误解。

这类案件的难点,除了体现在取证之上,也反映在受害者心理极为复杂之上。

看过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朋友们,不难理解鲍案中李星星所表现出的对鲍的复杂情绪,以及反复无常的个人行为。

如果你觉得,那是文学作品,存在着虚构的成分,那建议你看一部电影,名叫《信笺故事》,开篇的那行字幕会告诉你:

这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就像一个魔方被成功对接,看完这部电影,你会一下子理解作为受害人的李星星,都遭遇了什么,又经历了怎样颠覆性的摧残。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熟人性侵,受害者身上那些容易被利用的弱点


《信笺故事》这部电影,来自于导演+编剧Jennifer Fox对自己儿时经历的一次勇敢的复原。

电影的前50分钟,你似乎在女主詹妮弗的回忆中,找不到黑暗将袭的破绽,这一切都是因为恶人完美而精心的布局。

詹妮弗13岁的时候,每周都会到教练Mr.s G和比尔那里去学习马术和田径。在这个13岁的小姑娘心中,G和比尔就像是两个完美的人。

一个美貌聪慧,有着一个女孩对女性所有的向往;一个帅气成熟,有着一个女孩对男性所有的渴望。任谁也无法把这两个精致的面孔,和恋童癖与拉皮条相联系。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也正因此,G和比尔很快就取得了詹妮弗的信任和敬仰。当已婚的G将她和比尔偷情的秘密,对詹妮弗和盘托出的时候,他们用恳求詹妮弗“保守秘密”的伎俩,让女孩觉得自己被两位偶像接纳了。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和詹妮弗以朋友身份熟悉后,G和比尔嗅到了女孩的弱点。在詹妮弗一次次的倾诉中,他们知道,她厌恶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是一个有点缺乏关爱,不被尊重的小孩。

于是,他们用充满魅惑的话术,一次次的为詹妮弗洗脑:


他们会说:“我们会把你当成年人一样,平等、坦诚的对待”,以此让女孩误以为他们是尊重她的;

他们会说:“你是完美的,优秀的,特别的”,以此让女孩觉得自己在二人心中拥有独特的地位;

他们会说:“你是成熟的,不同于其他这个年龄的女孩子”,以此怂恿女孩去做超越年龄的事情。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直到比尔决定撕下面具,开始袒露那罪恶的目的之时,他仍不忘了给詹妮弗继续洗脑:


“你父母害怕这个世界,害怕自由的活着,他们无法接受你即将成为一位女性。你不应该恨他们,你该可怜他们,他们无法像你一样勇敢,你无惧于生活。”

“你真的很特别,很成熟,我想把你从那些愚蠢的年轻男孩那里拯救出来。”


宛若一只浑然不觉的小鹿,詹妮弗笑着走进了简和比尔设下的甜蜜陷阱。

比尔所谓的拯救,是压在带着恐惧和忍着疼痛的詹妮弗身上,用性宣判着他对猎物的占有。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他让詹妮弗觉得,他们之间是因爱而性。而詹妮弗也觉得这样更能证明她与其他同龄女孩不同。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比尔将他的罪恶,利用詹妮弗急于长大、急于寻求理解、急于自己决定自己人生这样的心理,洗白得无影无踪。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以至于,詹妮弗对比尔的性侵浑然不觉,甚至觉得自己感受到了纯粹的幸福,终于有了归属感。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这样类似的套路,也被鲍毓明用在了李星星身上。他给星星看儿童色情片,颠倒是非黑白,只为告诉星星,他对星星所做的一切都是正常的,是别人也同样在做的。

他也试图将自己的罪行,包装成一场彼此喜欢的爱情。他反复对星星洗脑“不准说‘被爸爸按在床上’,要说‘你喜欢爸爸,爸爸也喜欢你’”。

他甚至给星星造了雷池,“你不能把我们的秘密说出去,说出去你就不干净了,所有人都会讨厌你。”让星星不敢越过半步。

美化罪恶,以爱之名,以及比电影中詹妮弗更加糟糕的原生家庭,不仅仅是鲍毓明从李星星身上看到的弱点和使用的伎俩,更是无数熟人性侵者都会用的手段。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房思琪式的自我欺骗,性侵受害者的心路历程


记得林奕含在小说中这样写道:

“想了几天,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是可以,不是吗?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

同样,《信笺故事》中的詹妮弗也爱上了比尔。

只是最初,她的爱因为比尔的哄骗,是出于主动的。但随着比尔一次又一次的诱奸之后,詹妮弗越来越差的体验感,再加上比尔想要邀请G和另一个女孩子一起来个性爱派对的提议,詹妮弗察觉出异样,她对比尔的态度也由爱转为怕和抗拒。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但这样的感觉,却在詹妮弗成年直至四十岁时,被遗忘的彻彻底底。当她的母亲发现了她当时写的小说、收到的与比尔、G的大量信笺之后,才慢慢开启了她被“刻意”封尘的记忆。

当母亲提到比尔这个名字的时候,她只记得,她与那个大自己30多岁的男人之间,有过一段不会被母亲理解的爱情。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为什么,詹妮弗会忘记自己每一次被比尔诱奸之后,都会因为身心不适而哇哇大吐,而自行将这一切美化成一场畸恋?

如果不是詹妮弗的未婚夫看了她的故事,用一句“你不是在恋爱,你是被性侵了”而将她点醒,她甚至都不会将比尔和性侵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

到底是记忆欺骗了詹妮弗,还是她主动的自我欺骗,亦或是被比尔妥妥洗脑的缘故?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在心理学上,类似于詹妮弗、房思琪这样的“篡改记忆”、“自我麻痹”,被称作创伤后应激障碍。她们曾经的经历太痛苦、太可怕了,以至于她们选择性的遗忘了那段记忆,亦或者通过自行美化,让那段经历不至于沉重到压垮自己。

鲍毓明案,更是如此。就像不论在鲍毓明的辩白,还是被害人的控诉中,李星星的反复、反常,甚至主动亲近鲍的种种细节,都从侧面反映了星星患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你会发现,记忆可能会出错,但身体却不会。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鲍对星星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怎样不可磨灭的伤害与阴影,真的不忍去想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感,与及时的性教育同等重要


在《信笺故事》中,詹妮弗的母亲对着自己已经四十岁的女儿,哭泣着说出了一句:对不起。

为她当年对詹妮弗的忽视,为她对女儿所遭受一切的不自知,而痛恨自己。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但对于鲍毓明案,可能一句“母亲的失职”远远没法概括整件事的复杂性。

就和之前新城集团董事长性侵儿童案件中的那位母亲一样迷之不解,星星的母亲到底为何将女儿如此放心的送养,这背后是不是还有某些不为人知的真相,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在更多的类似案件中,我们看到最多的,也许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信任感的缺失。

而失去了信任感,很有可能会出现:


将孩子推向危险之地


就像《信笺故事》中的詹妮弗,会错把比尔当做那个最理解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人。


让孩子在遭受伤害时被迫保持缄默


有一些伤害,也许真的是不可控的。如果父母与孩子间还保有信任,在孩子遭遇任何伤害时,都至少会告诉父母。

而不是一想到父母的种种,就会害怕与他们和盘托出,会故意隐瞒,让自己成为一座孤岛。

那么如何才能与孩子保有这样的信任感呢?,在我看来,最关键的一点,无疑是要让孩子知道:

父母在乎他们的感受。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鲍毓明案浮出水面之后,网友@贴着创口贴的太史毛球在微博po出了她曾被表哥性侵的经历,文中提到当时没有和父母说出真相的原因之一是:


“对自己爸妈没有信心。因为爸妈一贯把亲戚的颜面看得比我的感受重要,总会为了亲戚家孩子打压我。”


而在其他网友的留言下,我也频繁感受到了那些“不敢说”的背后,对父母深深的不信任感。

“会被家长当做神经病。”

“妈妈说你记错了吧!”

“妈妈觉得女孩子转发、关注这些东西(性侵)不好,有点黄色。”

……

孩子们内心的感受,一次次被忽略,被践踏,被淹没。

很多人,选择将这样的“秘密”封尘一辈子,

早已不是儿时因为缺乏及时的性教育而浑然不觉,更多的是信任感缺失下对父母的失望与心死。

当然,给孩子适时而恰到好处的性教育是每个父母不应忽视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性教育并不简简单单是一本书、一则动画、一个简简单单的对身体器官的正名就能了结的。

它更应该贯穿孩子的童年、少年;它也不仅仅关乎于性行为,更多的还有对性别的认知、对人的尊重、以及对性的去耻感。

就像有的人,不理解那些有关性教育的书里,为什么非要让父母教给孩子性器官最原本的名称,而不是昵称一样。

其实,这些方法要传递给父母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要告诉孩子,与性有关的内容并不羞耻。

至于,你如何教孩子认识身体器官,如何称呼它们,其实都只是流于表面,无需过于纠结。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回过头来再看鲍毓明案,通话记录也好,聊天记录也罢,和一个14岁的孩子谈爱情,本就荒唐。

这其中,双方在知识、财富、权力、身体等各方面的不对等,都构成了另一种层面的暴力。这样凌驾其上的关系,何谈爱情,何谈自愿?

有人说,鲍毓明案,要么成为警示,要么成为指南。

而星星,要么坠落,要么成为明灯

想起林奕含曾经在小说中写道:


“我原谅他,我才可以活下去;你们不能原谅他,其他的女孩儿才可以活下去。”


原谅无法带来自我救赎,唯有呐喊才会。

当呐喊连成一片,变为怒吼,救赎才有了光。

“失去贞操的应该是强奸犯,而不是被强奸的人。”

让我们持续关注鲍毓明案,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孩子,以及这个世界。


-END-


鲍毓明性侵案:到底要多无耻,才会和14岁的养女谈“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