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隨著好消息的不斷傳來,武漢正在慢慢復甦。

江邊的步道上逐漸出現鍛鍊身體的市民們的身影,武大的櫻花開了,雖然沒有往年絡繹不絕的人流,但這象徵希望的春意卻給每一位等待“解封”的人帶去一股股心底的暖流。

在這座漸漸甦醒的城市背後,是一群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醫護人員,以及一群自發為他們貢獻力量的民間志願者。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1月27日,一則“武漢醫生隔離,媽媽隔門痛哭”的視頻登上了微博熱搜,在被媒體爭相轉發報道後,這位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的命運牽動著廣大網友們的心,視頻的拍攝者、醫生的妹妹佩兒也在網絡世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除了醫生家屬的身份外,佩兒也和很多武漢的志願者團隊有接觸。早在“走紅”網絡前的十幾天,她就已經在動用身邊的資源支持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了。

“最初也沒想那麼多,因為哥哥在前線嘛,我媽媽又非常擔心,我自己本身在醫療系統內工作,對這方面比較瞭解,就想盡自己之力幫幫他們。”一月十幾號的時候,佩兒的哥哥從腫瘤科被調去呼吸病區支援,在他的判斷裡,這種未知疾病短時間內情況並不會好轉,醫療物資也將面臨短缺的局面。

“當時大家都懵懵懂懂的,摸著石頭過河。”出於對哥哥的關心,佩兒先是利用已有渠道聯繫到一些能夠提供貨源的生產廠家,根據專業知識審核這些物資是否達到醫療標準,“我主要是能直接聯繫到廠家,經銷商什麼的,我不放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資告急的醫院越來越多,佩兒發現,光滿足哥哥所在的醫院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醫療物資每天都在消耗,匱乏物資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她想到了在微信朋友圈求助,在醫療系統內工作多年積累下的人脈在危急關頭起了作用,很多企業老闆表示願意幫忙,“他們都很有心,但又不放心直接將錢捐給某些機構,就說如果我能幫上忙的話可以把錢給我”。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幾十年來累積的信任讓佩兒多了一份使命感,一邊是從各大醫院發來的蓋著紅章的求助函,另一邊是從各種渠道採購來的物資,從一月底到現在,她每天都在負責處理、分配各種信息,將物資完好地運送到醫護人員的手中,是她關心的第一要義。

“很多朋友的朋友,我們連面都沒見過,但人家願意讓我幫他們盡一份力,將物資送到醫護人員的手中,圖的就是一個放心。”過年前的幾天,武漢的快遞還未停止服務,“基本頭天發第二天就能送到醫院”。

“為什麼大家都願意參與進來呢?一個是快,一個是準。那時候往哪家醫院捐了東西,第二天就能收到醫生們拍的照片,自然而然就會覺得我這人辦事挺實在的。”而在這種靠譜和信賴的背後,則是佩兒日復一日的加班加點。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她並不出門,但每天從一睜眼就開始處理手機裡的各種消息,今天A醫院需要XX個口罩、B醫院需要XX套防護服……佩兒的大腦像是一臺高速運轉的電腦,將這些信息處理得井井有條,“手機一響我就心裡‘噔’的一聲,那會兒每天都只能睡三、四個小時,有些物資是從國外運回來的,我還得隔著時差跟他們溝通。”

“您有統計過捐助的醫院有多少家嗎?”

“現在還沒有,我沒時間。我每做一筆單子就從腦子裡丟掉,怕自己亂掉。”

因為有段時間過於忙碌,她一度遭遇同處一個屋簷下的父親的“奪命call”:“我爸看我一天從早到晚都在打電話,都在跟不同的人說話,說到嗓子都啞了,他就生氣,但又勸不住我,只好不停地給我打電話,讓我的手機處於佔線狀態,這樣別人就打不進來了。”

這讓佩兒有些哭笑不得,她深知父親是因為關心自己才想到這種“策略”,但在責任感的感召下,她的“工作”只增不減。

隨著捐贈物資越來越多,二月十幾號的時候,她開始籌劃起“志願車隊”。一車一車的物資需要前線的志願者們幫忙運送,她聯繫上身邊一個已經在做志願者的朋友,將她拉進一個志願車隊的群,每每有物資抵達,佩兒就會在群裡“招呼”一聲,有空的志願者便會承接起任務。截止到目前,車隊的骨幹成員已有600多人,他們不多言不多語,每個人都埋頭做事,“十幾二十噸的酒精、消毒水,一開始都是全憑手搬,有的人為了提高速度,搬的時候連手套都不戴,我聽完都心疼。”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在高效和精準之外,佩兒統籌下的志願服務也是完全透明的,她在微博上隨時記錄物資的動態,什麼時候發車、什麼時候送達,每一次的名單都是新鮮出爐的,“我不怕那些質疑我的人,我做的事情這麼多人都看在眼裡,我也真沒那個時間去琢磨別的。”

她在一步一步的摸索中探尋規律,交流中,佩兒給人的感覺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雷厲風行。她說話語速偏快,當我們問到是什麼讓她堅持了這麼久時,佩兒坦言:“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個機會去幫助這麼多人吧,有的人就算有機會也未必有這個能力。”

志願者工作的強度完全超越她原先的正職,但在這兩三個月裡,她像不知疲倦一般,夜以繼日。

1月11日當天,佩兒的哥哥發了條“臨危受命”的朋友圈,大意是說自己的爺爺是老共產黨員,也是八路軍,他作為“紅三代”,有責任接下這個任務,因為內容寫得比較隱晦,佩兒當時並未明白哥哥的意思,但在三個月後的今天,她完全感同身受。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在佩兒聯絡最緊密的“愛心志願者抗疫團”中,有這麼一位身份特殊的隊長,她1月27日加入青春江岸疫情防控應急志願服務隊,29日開始給各大醫院和一線的抗疫工作者們輸送生活物資,她是一位單親媽媽,名叫徐麗,在我們聯繫她採訪的當天,武漢剛剛下過一場暴雨,佩兒告訴我們,“原本下雨我讓她別送了,但她還是堅持要去。”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徐麗對武漢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雖然不是本地人,但這座城市對她來說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父親生前得到過許多愛心人士的幫助,最終父親的生命定格在這座城市,當疫情來臨的時候,我覺得無論如何我都應該儘自己心出一份力,武漢是我的第二故鄉,守護武漢,就是守護我自己的家。”

在前線,負責運送物資的志願者們幾乎是隨時待命的,任務來了就立即出動,即使是半夜也會穿好防護服去卸運物資,“最長一天能工作15個小時以上,最短的也要5個小時。”

從成為志願者的那天起,徐麗就沒回過家了,一直住在外面,家裡既有老人又有小孩,她不想讓親人們像自己一樣,每天置於風險中。在一則跟拍的視頻裡,徐麗在運送物資的過程中接到女兒打來的電話,當電話裡小姑娘稚嫩的聲音響起時,她頓了一頓,有些鼻酸。

“媽媽,你到底什麼時候回來啊?”

“媽媽很快就會回來了。”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女兒顯然對這種沒有具體日期的承諾不太滿意,徐麗掛了電話後只好苦笑,“哎,一直催我回家。”

媽媽也一度反對她去做志願者的決定,甚至讓女兒來“干擾”她,但時間久了,這種“反對”也就成了擔心和心疼,“心疼我吃不上飯,我媽後來會把做好的飯給我放在指定的地方。”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每天和一線醫護人員對接,徐麗在做好全身防護的情況下,也會隱隱感到擔憂,“但他們都很保護、心疼我們,總是很暖地跟我們說你們別進醫院,就在門口等我們。”

這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成為支撐她堅持下去的動力。除了運送醫療物資,在生活物資緊缺的時候,徐麗還幫助過一些老人,上了年紀的人很多並不熟悉微信支付及網上團購的操作步驟。

某天,一位老奶奶打電話給她說家裡的東西吃完了,可否麻煩她送一點過來,本來都已經洗漱完準備睡覺的她在再次接到電話時還是從床上爬了起來。她冒著雨將食物送到了奶奶的家門口,對方不住地給她作揖,哭著說老兩口都是黨員,知道她們忙,本來不想添麻煩的,但家裡實在是一天半都開不起鍋了,“我沒法形容自己那一刻的感受,哽咽了。”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也有同隊的志願者,在提供了100臺保障車之後,連自己還未上牌的寶馬也不放過,“每天都在被當成貨車用”。

在徐麗看來,和新冠病毒的對抗不同於以往的抗洪救災,“我們是在用生命保護自己的家園,或許在日常狀態下大家會有各自的想法,但在特殊時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幹就完事了。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這也是每一位奮鬥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的心聲。上海華山醫院的藥劑師徐瑾,是第三批奔赴武漢支援的醫療隊成員之一,2月4日,立春當天,包括徐瑾在內的46名隊員僅用了一小時時間就組隊完畢,前往武昌方艙醫院。

“我是共產黨員,工作多年,長期奮鬥在一線,經驗豐富,接到命令的那一刻,我沒有一絲的猶豫。“

除此之外,她對自己的身體素質也充滿信心,過往馬拉松比賽的經歷讓她堅信自己能勝任在前線的高強度工作。抵達前線後,徐瑾醫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保障醫療隊員的用藥,也參與到臨床藥學的工作之中,“臨床藥品配置、患者用藥諮詢、安全合理用藥等,都是我的工作職責。“

平時在華山醫院門診一線累積的經驗,在關鍵時刻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在武漢的工作是沒有上下班概念的,哪怕在駐地休息時,也是處於隨時待命的工作狀態。“

抵達方艙醫院的前期,援鄂醫療隊的成員們極大地分擔了武漢醫生們的工作壓力,華山醫院國家緊急救援隊在總指揮馬昕副院長及感染科張繼明隊長的指揮下,將院感防控工作做到了患者“零死亡、零回頭“、工作人員”零感染、零傷亡“的出色成績,武昌方艙醫院也是最早成立患者臨時黨支部、患者主動參與管理的醫院。

在圓滿完成援鄂工作後,包括徐瑾醫生在內的醫療隊於3月18日抵滬,在酒店隔離期間,徐醫生也不忘整理資料,在休息之餘將心理和身體狀態調整到最佳。目前,已經回到工作崗位的她仍心心念念那座自己兩個月前曾拼命奮鬥過的城市。

“等疫情結束,我想去武漢跑一次馬拉松,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這座城市,也親眼看看這個城市的美。“徐瑾說,在武漢期間,她曾收到過非常多的善意,唯有努力工作才能回饋,“市民們知道我們是醫療隊的,會一直對我們說‘謝謝’。也有愛心車隊的志願者們,自發接送醫療隊的隊員們上下班。“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志願者們在歡送醫療隊

隨著天氣轉暖,武漢也到了換季的時候,1月份時候來支援的醫療隊,很多面臨著春天衣服缺乏的問題,佩兒告訴我們,一些醫生因為沒有裡面的衣服穿,只能將花花綠綠的病號服或是睡衣穿在裡面,“再過些天就該穿短袖了,衣服和鞋子都是問題。”

因為心繫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志願者們,佩兒聯繫上ELLEMEN睿士,希望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幾天後,阿迪達斯品牌捐贈的衣物到達一線,車隊的志願者們在收到的第一時間就忍不住穿起來進行了一場特殊的“走秀”。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除此之外,阿迪達斯品牌也給上海華山醫院捐贈了一批衣物,徐瑾醫生表示,“阿迪達斯是非常時尚的體育運動品牌,也很適合日常穿著。”大家收到後都興奮不已。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武漢志願者:“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幫助那麼多人”

青春易逝,不負春光,不負韶華,讓我們一起相信,曙光就在前方。

採訪、撰文:910

錄音整理:E

圖片來自網絡搜索和受訪者,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