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随着好消息的不断传来,武汉正在慢慢复苏。

江边的步道上逐渐出现锻炼身体的市民们的身影,武大的樱花开了,虽然没有往年络绎不绝的人流,但这象征希望的春意却给每一位等待“解封”的人带去一股股心底的暖流。

在这座渐渐苏醒的城市背后,是一群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医护人员,以及一群自发为他们贡献力量的民间志愿者。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1月27日,一则“武汉医生隔离,妈妈隔门痛哭”的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在被媒体争相转发报道后,这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的命运牵动着广大网友们的心,视频的拍摄者、医生的妹妹佩儿也在网络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除了医生家属的身份外,佩儿也和很多武汉的志愿者团队有接触。早在“走红”网络前的十几天,她就已经在动用身边的资源支持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了。

“最初也没想那么多,因为哥哥在前线嘛,我妈妈又非常担心,我自己本身在医疗系统内工作,对这方面比较了解,就想尽自己之力帮帮他们。”一月十几号的时候,佩儿的哥哥从肿瘤科被调去呼吸病区支援,在他的判断里,这种未知疾病短时间内情况并不会好转,医疗物资也将面临短缺的局面。

“当时大家都懵懵懂懂的,摸着石头过河。”出于对哥哥的关心,佩儿先是利用已有渠道联系到一些能够提供货源的生产厂家,根据专业知识审核这些物资是否达到医疗标准,“我主要是能直接联系到厂家,经销商什么的,我不放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资告急的医院越来越多,佩儿发现,光满足哥哥所在的医院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医疗物资每天都在消耗,匮乏物资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她想到了在微信朋友圈求助,在医疗系统内工作多年积累下的人脉在危急关头起了作用,很多企业老板表示愿意帮忙,“他们都很有心,但又不放心直接将钱捐给某些机构,就说如果我能帮上忙的话可以把钱给我”。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几十年来累积的信任让佩儿多了一份使命感,一边是从各大医院发来的盖着红章的求助函,另一边是从各种渠道采购来的物资,从一月底到现在,她每天都在负责处理、分配各种信息,将物资完好地运送到医护人员的手中,是她关心的第一要义。

“很多朋友的朋友,我们连面都没见过,但人家愿意让我帮他们尽一份力,将物资送到医护人员的手中,图的就是一个放心。”过年前的几天,武汉的快递还未停止服务,“基本头天发第二天就能送到医院”。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呢?一个是快,一个是准。那时候往哪家医院捐了东西,第二天就能收到医生们拍的照片,自然而然就会觉得我这人办事挺实在的。”而在这种靠谱和信赖的背后,则是佩儿日复一日的加班加点。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她并不出门,但每天从一睁眼就开始处理手机里的各种消息,今天A医院需要XX个口罩、B医院需要XX套防护服……佩儿的大脑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将这些信息处理得井井有条,“手机一响我就心里‘噔’的一声,那会儿每天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些物资是从国外运回来的,我还得隔着时差跟他们沟通。”

“您有统计过捐助的医院有多少家吗?”

“现在还没有,我没时间。我每做一笔单子就从脑子里丢掉,怕自己乱掉。”

因为有段时间过于忙碌,她一度遭遇同处一个屋檐下的父亲的“夺命call”:“我爸看我一天从早到晚都在打电话,都在跟不同的人说话,说到嗓子都哑了,他就生气,但又劝不住我,只好不停地给我打电话,让我的手机处于占线状态,这样别人就打不进来了。”

这让佩儿有些哭笑不得,她深知父亲是因为关心自己才想到这种“策略”,但在责任感的感召下,她的“工作”只增不减。

随着捐赠物资越来越多,二月十几号的时候,她开始筹划起“志愿车队”。一车一车的物资需要前线的志愿者们帮忙运送,她联系上身边一个已经在做志愿者的朋友,将她拉进一个志愿车队的群,每每有物资抵达,佩儿就会在群里“招呼”一声,有空的志愿者便会承接起任务。截止到目前,车队的骨干成员已有600多人,他们不多言不多语,每个人都埋头做事,“十几二十吨的酒精、消毒水,一开始都是全凭手搬,有的人为了提高速度,搬的时候连手套都不戴,我听完都心疼。”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在高效和精准之外,佩儿统筹下的志愿服务也是完全透明的,她在微博上随时记录物资的动态,什么时候发车、什么时候送达,每一次的名单都是新鲜出炉的,“我不怕那些质疑我的人,我做的事情这么多人都看在眼里,我也真没那个时间去琢磨别的。”

她在一步一步的摸索中探寻规律,交流中,佩儿给人的感觉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雷厉风行。她说话语速偏快,当我们问到是什么让她坚持了这么久时,佩儿坦言:“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个机会去帮助这么多人吧,有的人就算有机会也未必有这个能力。”

志愿者工作的强度完全超越她原先的正职,但在这两三个月里,她像不知疲倦一般,夜以继日。

1月11日当天,佩儿的哥哥发了条“临危受命”的朋友圈,大意是说自己的爷爷是老共产党员,也是八路军,他作为“红三代”,有责任接下这个任务,因为内容写得比较隐晦,佩儿当时并未明白哥哥的意思,但在三个月后的今天,她完全感同身受。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在佩儿联络最紧密的“爱心志愿者抗疫团”中,有这么一位身份特殊的队长,她1月27日加入青春江岸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队,29日开始给各大医院和一线的抗疫工作者们输送生活物资,她是一位单亲妈妈,名叫徐丽,在我们联系她采访的当天,武汉刚刚下过一场暴雨,佩儿告诉我们,“原本下雨我让她别送了,但她还是坚持要去。”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徐丽对武汉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虽然不是本地人,但这座城市对她来说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父亲生前得到过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最终父亲的生命定格在这座城市,当疫情来临的时候,我觉得无论如何我都应该尽自己心出一份力,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守护武汉,就是守护我自己的家。”

在前线,负责运送物资的志愿者们几乎是随时待命的,任务来了就立即出动,即使是半夜也会穿好防护服去卸运物资,“最长一天能工作15个小时以上,最短的也要5个小时。”

从成为志愿者的那天起,徐丽就没回过家了,一直住在外面,家里既有老人又有小孩,她不想让亲人们像自己一样,每天置于风险中。在一则跟拍的视频里,徐丽在运送物资的过程中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当电话里小姑娘稚嫩的声音响起时,她顿了一顿,有些鼻酸。

“妈妈,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啊?”

“妈妈很快就会回来了。”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女儿显然对这种没有具体日期的承诺不太满意,徐丽挂了电话后只好苦笑,“哎,一直催我回家。”

妈妈也一度反对她去做志愿者的决定,甚至让女儿来“干扰”她,但时间久了,这种“反对”也就成了担心和心疼,“心疼我吃不上饭,我妈后来会把做好的饭给我放在指定的地方。”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每天和一线医护人员对接,徐丽在做好全身防护的情况下,也会隐隐感到担忧,“但他们都很保护、心疼我们,总是很暖地跟我们说你们别进医院,就在门口等我们。”

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成为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动力。除了运送医疗物资,在生活物资紧缺的时候,徐丽还帮助过一些老人,上了年纪的人很多并不熟悉微信支付及网上团购的操作步骤。

某天,一位老奶奶打电话给她说家里的东西吃完了,可否麻烦她送一点过来,本来都已经洗漱完准备睡觉的她在再次接到电话时还是从床上爬了起来。她冒着雨将食物送到了奶奶的家门口,对方不住地给她作揖,哭着说老两口都是党员,知道她们忙,本来不想添麻烦的,但家里实在是一天半都开不起锅了,“我没法形容自己那一刻的感受,哽咽了。”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也有同队的志愿者,在提供了100台保障车之后,连自己还未上牌的宝马也不放过,“每天都在被当成货车用”。

在徐丽看来,和新冠病毒的对抗不同于以往的抗洪救灾,“我们是在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家园,或许在日常状态下大家会有各自的想法,但在特殊时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就完事了。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这也是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的心声。上海华山医院的药剂师徐瑾,是第三批奔赴武汉支援的医疗队成员之一,2月4日,立春当天,包括徐瑾在内的46名队员仅用了一小时时间就组队完毕,前往武昌方舱医院。

“我是共产党员,工作多年,长期奋斗在一线,经验丰富,接到命令的那一刻,我没有一丝的犹豫。“

除此之外,她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也充满信心,过往马拉松比赛的经历让她坚信自己能胜任在前线的高强度工作。抵达前线后,徐瑾医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保障医疗队员的用药,也参与到临床药学的工作之中,“临床药品配置、患者用药咨询、安全合理用药等,都是我的工作职责。“

平时在华山医院门诊一线累积的经验,在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武汉的工作是没有上下班概念的,哪怕在驻地休息时,也是处于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

抵达方舱医院的前期,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们极大地分担了武汉医生们的工作压力,华山医院国家紧急救援队在总指挥马昕副院长及感染科张继明队长的指挥下,将院感防控工作做到了患者“零死亡、零回头“、工作人员”零感染、零伤亡“的出色成绩,武昌方舱医院也是最早成立患者临时党支部、患者主动参与管理的医院。

在圆满完成援鄂工作后,包括徐瑾医生在内的医疗队于3月18日抵沪,在酒店隔离期间,徐医生也不忘整理资料,在休息之余将心理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目前,已经回到工作岗位的她仍心心念念那座自己两个月前曾拼命奋斗过的城市。

“等疫情结束,我想去武汉跑一次马拉松,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座城市,也亲眼看看这个城市的美。“徐瑾说,在武汉期间,她曾收到过非常多的善意,唯有努力工作才能回馈,“市民们知道我们是医疗队的,会一直对我们说‘谢谢’。也有爱心车队的志愿者们,自发接送医疗队的队员们上下班。“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志愿者们在欢送医疗队

随着天气转暖,武汉也到了换季的时候,1月份时候来支援的医疗队,很多面临着春天衣服缺乏的问题,佩儿告诉我们,一些医生因为没有里面的衣服穿,只能将花花绿绿的病号服或是睡衣穿在里面,“再过些天就该穿短袖了,衣服和鞋子都是问题。”

因为心系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佩儿联系上ELLEMEN睿士,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几天后,阿迪达斯品牌捐赠的衣物到达一线,车队的志愿者们在收到的第一时间就忍不住穿起来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走秀”。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除此之外,阿迪达斯品牌也给上海华山医院捐赠了一批衣物,徐瑾医生表示,“阿迪达斯是非常时尚的体育运动品牌,也很适合日常穿着。”大家收到后都兴奋不已。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武汉志愿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那么多人”

青春易逝,不负春光,不负韶华,让我们一起相信,曙光就在前方。

采访、撰文:910

录音整理:E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和受访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