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窮單身,富寡婦”,下半句更讓人落淚,同情寡婦

俗語說:“窮單身,富寡婦”,下半句更讓人落淚,同情寡婦

古人的智慧是不得不不讓人佩服的,從《三字經》到《百家姓》,從《增廣賢文》到《幼學瓊林》。老祖宗用極其簡短的字詞就將生活經驗濃縮其中,讓人們讀來朗朗上口並且受益匪淺。除了這些著書成說的名著之外,還有一些是底層勞動人民口口相傳的人生經驗,他們不像書中那樣言辭華美,但仍然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也是同樣值得我們深思的。其中就有一句叫做“窮單身,富寡婦”。不妨來看看古人這樣說到底有沒有道理。

俗語說:“窮單身,富寡婦”,下半句更讓人落淚,同情寡婦

單身如今已經成了年代熱詞,而寡婦現在顯然已經很少見了,前者因為到了婚配年齡而遲遲沒有娶妻,後者則因為各種不幸而導致孀居。當然前者如今比例不低,而後者隨著時代的進步則明顯減少了。無論現狀如何,究其根源仍然對我們有些防微杜漸的現實意義。

單就兩種身份而言無疑都是身邊沒有伴侶,然而古人說前者窮後者富卻又是為何?性質相同結局卻截然不同。

俗語說:“窮單身,富寡婦”,下半句更讓人落淚,同情寡婦

首先,說“窮單身”並非沒有根據,其一就是出生的不同,哲學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但這不是單身漢本身的問題,從貧到富並不容易,往往窮會很容易延續到後代身上,從此往復。其二有的人家庭在父輩的努力下頗為殷實,奈何很多人選擇坐吃山空,不知道利用良好的條件優勢繼續發展。最終是可想而知,所以窮單身大多源於此。

俗語說:“窮單身,富寡婦”,下半句更讓人落淚,同情寡婦

其次,說“寡婦富”可能很多人是不認同的,古代孤兒寡母清貧不堪的比比皆是。這確實是大多數寡婦的真實寫照,但古人立言都是為了警示後人,所以他們是以另一部分寡婦為前車之鑑。她們“富”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一就是結婚的時候孃家都會有嫁妝相贈,還有夫家的資產幾乎也是夫妻共有,在丈夫遭遇不測後這些無疑都成了寡婦的了。其二就是寡婦是經歷過人事變遷的,在喪夫之後清楚自己將要風雨一肩挑,就會更加省吃儉用,所以她們甘守清貧不會大肆揮霍。相比單身漢的坐吃山空,寡婦更懂得生活的不易。

俗語說:“窮單身,富寡婦”,下半句更讓人落淚,同情寡婦

解釋了兩者產生的原因後,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很少有人知道,卻更加觸目驚心。那就是“寡婦有田無人耕”,這句話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實則暗自揭示了古代寡婦的悲慘地位和結局。這個田不僅指寡婦的田地資產也代指寡婦本人,樸素的勞動人民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句句肺腑,字字珠璣,而導致寡婦田地無人耕種的原因則是令人悲傷的。還有一句“寡婦門前是非多”想必大家也能理解她們的悲慘遭遇,封建思想不允許她們改嫁或再嫁,如果寡婦擅自做主就會被扣上不貞不詳的大帽子而被人們所唾棄。

顯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句俗語也隨著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成為糟粕,但不得不說的是如今的時代將婚姻視同兒戲同樣也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