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下的文人墨客,信仰讀書改變命運

中國科舉制自隋朝起,經唐朝而盛於天下。這一制度影響了此後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天下讀書人莫不以金榜題名、跨馬遊街而引為人生最大幸事。千年科舉,中進士而從仕者不可勝數,能在中國文官體系中留下名字的人十之八九是經歷科考的佼佼者。這些讀書人為官者完善了中國政治制度、穩定了社會民生,為文豪者筆墨一揮留下傳於後世的文學經典,這些都對中國的歷史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科舉制下的文人墨客,信仰讀書改變命運

寒門也可飛出鳳凰

科舉制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科舉制之前,為官者大多為世家子弟,個人階級的晉升早已通過家族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為官者世代為官、為農者世代務農,這絕非誇大之言。像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子弟即使再不學無術也要比苦讀好學的寒門子弟品級高的多。這像極了我們現在流傳的一句話,“你努力奮鬥的終點只是人家的起點”。

科舉制之後,社會的階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那些把持朝堂的士族不再世代享有特權,寒門子弟也可經過科考而飛上枝頭變鳳凰。科舉制實行後,中國的社會變得更加安定,朝廷的制度也變得更加健全,人口逐漸增加、國家一片祥和。這也是大唐盛世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之一。

想當年李世民在長安看到天下讀書人參加科考、進士跨馬遊街,笑的合不攏嘴對身邊的官員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李世民如此興奮,自然是看到了科舉制對國家的重要性。事實上無科舉制也就沒有後來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有了科舉制,天下讀書人也也有了目標和動力。整個社會的文風為之一變,時人都以求學交友、重師問道而作為時尚。特別是寒門子弟的讀書人更是承擔著振興家族的榮耀,而在整個社會中讀書人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科舉制利弊之爭

科舉制的好處大家都能說出些條目來,但科舉制的弊端也一點不能忽視。讀書人要想參加科考榜上有名,那必須學習朝廷指定的教材,大多不超出四書五經的範圍,而文章也有一定的格式,這一點被人戲稱為八股文。毫不誇張的說整日鑽研八股文章的讀書人大多都迂腐、而不知變通。朝廷錄用這些人為官是從思想上控制天下讀書人,要讀書人養成忠君愛國的思想。

讀書人也是有骨氣的,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就是天下讀書人的代表。但也有些不能中進士而心生怨恨的讀書人像待到來年秋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的黃巢,他加速了唐朝滅亡。

千年科舉制,千萬讀書人,得意者與失意者俱在。煮酒品茗,訴不盡科考者的惆悵和驚喜,敬前輩先賢,後世之人不忘讀書初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不忘離我們最近的一位偉人說的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