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足夠勇敢,希望探索“我是誰”,請用精神分析理論認識自己


如果你足夠勇敢,希望探索“我是誰”,請用精神分析理論認識自己


假設你參加一個論壇活動,要做1分鐘自我簡介,你會如何說呢?

這其實就是說明“我是誰”,也是自我認知的反映。

我在以前文章寫過自我概念中三個“我”:主我、客我、鏡我,可以分別理解為,作為活動主體的我,作為認識對象的我,以及別人眼中的我。

通俗的理解是:主我是“我是誰”,客我是“我認為我是誰”,鏡我是“我認為他人認為我是誰”。

具體說,主我一般指人口學資料,如姓名性別職業之類,客我指自我優缺點認知,鏡我是接收到的別人看法。

如同上面自我介紹,假設是學生畢業求職,“建議你最多用二十秒鐘知介紹自己的姓名、學校、專業。然後話鋒一轉,引出自己的優勢或強項。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激發起面試官對你的好感,或者至少是興趣。”

這個回答可以說是某種套路,內在邏輯是先說主我,再說客我,時刻捕捉面試官對自己的鏡我信息。

毫無疑問,自我概念中最核心的是自我認識,也可以說圍繞“客我”展開探索,但是我們對此認識非常難以深刻,這又是為什麼?

如果你足夠勇敢,希望探索“我是誰”,請用精神分析理論認識自己


認識自我的三點困難

前面說到自我介紹,很多時候會遇到,大家一般流於形式,僅僅介紹人口學資料。事實上,自我認識的確也很難深入,一旦問多了,很多人一臉茫然。

我們自以為最瞭解自己,其實最不瞭解的恰恰是自己。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就是,“認識你自己!”

為何自我認識如此困難,我以為有如下三個原因:

一是不願意去認識。

一個人接受自我侷限是非常痛苦的,著名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說過,人性有“三不主義”:不願意改變自己,不願意承認錯誤,不願意說出秘密。認識自己意味著更多自我檢視,這是痛徹心扉的事情,需要時間、勇氣和精力。

二是沒動力去認識。

我們每天都在忙碌工作、生活著,言行之間都是匆忙,思考“我是誰”似乎是哲學家的事,一般人是“吃飽了撐的”,好處不大,缺乏動力。另外,這也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體現,正如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物質富足,會引發更多人的精神需求,這就包括自我認識。

三是缺少認識工具。

認識自我當然不是沒有用處的,事實上眾多心理問題困惑,甚至許多嚴重精神障礙,就是由於自我認識偏頗導致的,“心中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件的看法所困擾”。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認識自我的最好工具,用心理學家曾奇峰的話說,“精神分析是到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至於原因,我以為“精神分析是理解人性的基礎,也是一切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基礎。”

如果你足夠勇敢,希望探索“我是誰”,請用精神分析理論認識自己


用人格結構理論認識自我

精神分析理論是個龐雜體系,對人性洞察深刻又透徹。

“精神分析是一把鋒利的刀子,精神分析的精緻與巧妙像一把手術刀。”

我們僅僅從人格結構理論來試著說一說。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包括被壓抑的慾望,原始本能的衝動,乃至任何見不得人的想法。本我遵循“快樂原則”,絲毫不考慮價值、善惡、道德等,只為滿足自己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是人在兒童時代對父母道德行為的認同,接受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超我遵循理想原則,通過良心懲罰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使人產生內疚感。

自我是面對現實的我,通過後天學習發展起來的,是意識結構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環境的調節者,它奉行現實原則,它既要滿足本我的需要,又要滿足超我約束要求。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繫,其中自我扮演著難當的角色,好似“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一方面設法滿足本我對快樂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須使行為符合超我的要求。

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須強大能夠協調它們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否則,人格結構就處於失衡狀態,導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強大自我,用強大自我來調節本我、超我、現實這三方面的要求,協調我們適應環境的言行。

如果你足夠勇敢,希望探索“我是誰”,請用精神分析理論認識自己


心理健康就是平衡三種“我”

從精神分析理論來說,享受生活美好就是本我,追求快樂原則;接受規則和現實就是超我,追求道德原則;承受生活困難就是自我,追求現實原則。

心理健康表現,就是會享受美好生活,能接受現實事情,敢承受生活困難。

生活不如意事情十之八九,我們不是苦行僧,需要及時自我獎勵,給自己一顆甜棗享受,這就是即時滿足,會享受好似生活加油站,做點喜歡的事,吃喝玩樂放鬆自己,不是罪過不是犯錯,是心理健康表現。

接受現實有兩部分,一是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能力有限,許多方面不如人,如此才可以放低當下目標,減少焦慮,實實在在做點事,慢慢積累能力,未必不會實現遠大理想目標。二是接受無能為力時候的困境,比如疾病,以及社會規則、道德法律,陷入困境先接受,再想法解決。

承受困難則是作為人生意義的體現,我們要麼做快樂的豬,要麼做痛苦的哲學家,不能既做痛苦的豬又做快樂的哲學家。

人活著就要尋求意義,承受困難挑戰就是典型例子,我們之所以佩服勇敢者,就是人家堅忍不拔克難攻堅的品質。

一個人的高度,不在於取得成就多高,畢竟“風來了豬也能飛上天”,但一定取決於面對失敗的坦然度。用馬雲的話說,“過去20年,有人說馬雲你運氣真好,有人說阿里巴巴真厲害,其實不對,阿里犯過的錯誤不比任何一家公司少。”

如果你足夠勇敢,希望探索“我是誰”,請用精神分析理論認識自己

認識自我是個深刻話題,只有經歷各種生活考驗,才會有洞徹心扉體驗,也許用我國著名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這段話,才能表達的透徹,“一個精神科醫生,只有真正看清自己的內心世界裡,確有精神不大健康或很不健康,甚至病態的方面或成分,他才會由衷地尊重坐在他面前的病人。”

對此,我們完全可以借鑑許教授說法,“一個人只有真正看清自己的內心世界裡,確有精神不大健康或很不健康,甚至病態的方面或成分,他才會由衷地尊重坐在他面前的任何人。”

#心晴計劃#

作者簡介:心理諮詢師,關注家庭教育、婚戀、親子、神經症性心理困惑等,堅持日更千字文章多年。歡迎關注

#心平氣和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