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市樅陽縣:產業扶貧,如何激活“造血”功能

樅陽縣著力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今年新增財政資金6000萬元,全面實施六個“萬千工程”,為產業發展引入“源頭活水”——

  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

  10月10日,秋高氣爽。走進樅陽縣麒麟鎮新安村花卉苗木基地,陣陣桂花的清香沁人心脾,修剪齊整的景觀樹蔥蔥蘢蘢、賞心悅目。“像這棵桂花樹,能賣上三四千元。”新安村黨總支書記吳大根指著一棵直徑約20公分的桂花樹告訴記者。

  新安村是2016年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該村以苗木產業為支撐,以“綠麒麟”苗木商標品牌為載體,著力實施苗木產業脫貧攻堅工程。目前,全村27個苗木大戶使用貧困家庭勞動力,從事苗木種植、起運和田間管理,帶動約200名貧困戶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1萬元以上。

  為激活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徹底拔掉“窮根”,銅陵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提高脫貧質量的根本出路,持續完善開發性扶貧舉措,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樅陽縣農業資源十分豐富,特色產品薈萃。為大力推進產業扶貧,2018年,銅陵市新增安排財政資金6000萬元,按規模、按需求補充樅陽各村成立合作社的資本金,全面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和“三有一網”點位扶貧新模式,大力實施白茶、稻漁、蔬菜、水產、苗木花卉和秸杆綜合利用等6個“萬千工程”,每項工程實施面積都在1萬畝以上,至少帶動1000戶貧困戶增收。截至目前,全縣共培育縣級以上“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82個,其中國家級示範村2個、省級專業示範村6個。

  為激發貧困群眾創業熱情,樅陽縣公佈貧困戶產業發展激勵政策項目清單,制定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等十大類貧困戶自主經營生產成本補助項目明細“菜單”,讓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意願的貧困戶“見單點菜”,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產業,對貧困戶自主發展特色產業進行生產成本補助。今年截至目前,全縣貧困戶發展生產成本補助項目31740個,申報補助資金2206.131萬元。

  因戶施策,推進“電商扶貧”

  在脫貧攻堅實踐探索中,銅陵市各對口扶貧單位積極作為,因村因戶施策,補齊項目短板,將產業扶貧項目由種植、養殖業和光伏扶貧項目拓展到電商扶貧、手工業、加工業、鄉村旅遊等領域。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樅陽縣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長期以來由於銷售渠道不暢,難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農產品“質優價不優、增產不增收”問題突出,制約了農民增收致富。為此,銅陵市積極探索符合樅陽實際的電商扶貧新路子,通過加大村級電商服務網點建設,探索“電子商務+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扶貧方式,讓貧困群眾藉助互聯網優勢,搭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

  朱文才是一名退役軍人,2016年7月開始經營管理農村淘寶會宮鎮城山村服務站。在他的服務站門口常年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收購土雞、土雞蛋、山粉等農副產品,貧困戶優先。”張為生、張以生、餘永豐、吳正德等貧困戶是他的老“供貨商”。朱文才手上有個厚厚的本子,裡面清楚明白地記著這些貧困戶的送貨時間、數量以及賣出價錢。朱文才告訴記者,通過他的電商服務站,能幫助這些貧困戶每人每年平均賣出2000元至3000元的農副產品。

  在電商扶貧中,與朱文才一樣起到示範帶動作用的還有劉琴、方豔清、方勝等一批典型人物。為了讓貧困戶的農特產品賣得出去、賣上好價錢,銅陵市樅陽縣駐村工作隊幹部、廣播電視媒體、電商能人等還利用微信朋友圈、微直播、淘寶等平臺,幫助貧困戶“吆喝”,成為連接貧困戶與互聯網的“服務員”,既激發了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又引發了更多社會群體對貧困戶的關注與支持。

  為紮實推進電商扶貧,樅陽縣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著力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體系建設,整合資源,建成全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各類電商服務站513家。2017年,樅陽新增農村電商主體151家,全年農村電商網絡交易額完成7.2億元,同比增長46%。

  不落一人,做實“資產收益”

  9月28日上午,在樅陽縣義津鎮勝利村資產收益民生工程保底收益發放儀式上,全村7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興高采烈地聚集到村委會,領取資產收益。據村委會負責人介紹,資產收益分紅以“量化分配、精準幫扶”原則為基準,分配比例按一般貧困戶、困難貧困戶、特困貧困戶分別以1∶3∶6計算到戶,確保資產收益潤及每位貧困戶。

  脫貧攻堅是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頭等大事”,不能讓一個人掉隊。為保證今年新增的資產收益扶貧民生工程順利實施,樅陽縣立足制度完善,規範運行,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切塊安排1340萬元撥付於資產收益扶貧項目,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實現產業增效益、農民增收益和集體增實力。截至目前,該縣今年擬出列33個貧困村申報2018年資產收益扶貧民生工程項目36個,資產收益民生工程已發放334567.3元,受益貧困戶1375戶。

  光伏扶貧是保障無勞動能力貧困戶脫貧的有力舉措,2017年6月底,隨著樅陽縣43個村7650戶聯建光伏電站併網發電,該縣實現兩年65個村共1萬戶貧困戶建成光伏電站的目標,打造了“樅陽光伏扶貧速度”。光伏扶貧成為扶貧效益最明顯受益面最廣的項目,可確保貧困村年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每戶貧困戶年收入不低於4000元。

  為確保貧困戶“資產收益”,銅陵市圍繞“種養加光電遊”,積極探索“寄養收益”“託管增收”“土地或小額信貸入股分紅”“股金+租金+薪金”“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村集體)+貧困戶”“扶貧基地(扶貧工廠)+貧困戶”“扶貧驛站(扶貧車間)+電商”等10種集成模式,讓產業項目、小額信貸與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分紅受益、就業增收,同時增加村集體收入,一舉多得。今年以來,已發放扶貧小額信貸2.2億元。樅陽縣還有部分村創新舉措,大力發展股份合作制,完成“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戶變股東”三個轉變,讓貧困戶獲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