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新規 擦亮城市名片(新視角)--05國內新聞--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刊雜誌--版權渠道--首頁

搭乘公共交通,是現代都市生活必不可少的出行方式。城市軌道交通速度快、價格低、運力大,是廣大市民最常見的選擇,也是城市人流最密集的場所。尤其對中國而言,一些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鐵密度均名列全球前茅,每天都有百萬甚至千萬量級的客流,乘坐地鐵在城市裡穿梭往來。

地鐵,串聯起許多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圖景,勾勒出都市生活的群像。在這裡能見到睡眼惺忪的碼農,西裝革履的白領,衣衫沾滿塵土的建築工人,稚氣未脫的青年學生,妝容精緻的俊男靚女,當然還有仔細打量這一切的充滿好奇的外地遊客。

在狹小密閉的空間裡,他們如何相處?在車廂裡共享這一段旅程時,會給彼此留下怎樣的印象?是旁若無人地大快朵頤,不管不顧地外放電子設備,蠻橫無理地霸佔幾個座位?還是收起食物,戴上耳機,把座位讓給老幼病殘孕等更有需要的人士?面對他人的無意冒犯,是斤斤計較、破口大罵,還是報以寬容理解、一笑而過?對扒竊、猥褻等違法犯罪行為,是視而不見,還是出手制止?

這些文明的、不文明的,勇敢的、懦弱的行為舉止,每天都在大都市的地鐵裡不斷上演。由此可見,地鐵是觀察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這座城市的公民素質如何,來到地鐵站即可窺知一二。地鐵,常常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

保持整齊有序的隊伍、乾淨整潔的車廂、安靜舒適的環境,擦亮地鐵這張城市名片,是乘客和市民的共同期待。可也總會有一些不文明行為干擾乘車秩序,破壞乘車環境,影響乘車體驗,令人不勝其擾,讓這張名片蒙塵。尤其高峰時段的不文明行為,更容易引發糾紛,影響地鐵正常運營,甚至造成大面積擁堵。

為了規範這些不文明行為,營造良好的乘車環境,各地也有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出臺,但範圍不同,標準不一。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開始施行,明確了影響地鐵運營安全的10類禁止性行為,以及影響秩序的7類約束性行為。這是國內首次頒佈全國性的地鐵法規,對於規範乘坐地鐵中的不文明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涵養城市文明素養,擦亮地鐵這張城市名片,關鍵在於形成規則意識和價值導向。內化於心,方能外化於行。但文明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較漫長的歷史過程,不能只靠內心道德意識的自覺覺醒,也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鮮明的道德規範等或剛或柔的外在力量指引。

《辦法》沒有涉及到的地方,也為各地區充分考慮當地特殊情況,因地制宜完善地方性地鐵相關法律規則預留了空間。比如處罰尺度問題,就需要考慮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否則,力度過低,對相對發達地區的乘客無法形成有效懲戒;力度過大,對相對落後地區乘客則有失公允。有統一規則,也有不同尺度,適度靈活的規則體系才能贏得乘客發自內心的認同。簡單地一刀切,不考慮多元化乘客主體的不同需求,只會削弱法律權威,讓規則形同虛設,甚至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這也是《辦法》在禁食一項中對嬰兒和病人進行特殊規定的原由。在地鐵裡,考慮到執法成本問題,如無乘客認同,制度執行只能淪為空談。畢竟,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成其風方能化其人,擦亮地鐵這張城市名片,已經有了一個良好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