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內銷成本 為加工貿易企業紓困解難

本報記者 劉詩萌報道

4月15日,財政部發布通知,自2020年4月15日起至12月31日,暫免徵收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稅款緩稅利息。同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佈公告,自2020年4月15日起,將《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擴大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政策試點的通知》規定的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政策試點,擴大到所有綜合保稅區。

這兩項政策也是對4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統籌內外貿發展,支持加工貿易企業紓解困難,促進穩外資、穩就業的多項舉措的具體落實。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4月16日的發佈會上表示,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受疫情影響更為快速和直接,面臨需求端和供給側的“雙向擠壓”,嚴峻形勢前所未有。商務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狠抓國務院出臺的外貿融資、出口信保、出口退稅等一系列惠企政策的落地;通過加強跨部門、跨地域的調度,協調解決企業在用工、物流、通關、履約等方面面臨的困難;搭建線上線下產銷對接平臺,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支持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全力保企業、保訂單,穩定產業鏈供應鏈。

打開銷路

降低內銷成本 為加工貿易企業紓困解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加工貿易企業面臨三方面的困難,第一是復工復產的困難。加工貿易企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目前來看,雖然人口的流動還比較正常,但是很多勞動者可能已有別的選擇,或者因為一些其他原因並不能夠及時到位。另外,加工貿易企業有大量的上下產業鏈以及相關的原材料供給,因此整個生產鏈條的恢復還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且加工貿易企業需要較大的資金流,這方面的壓力目前也非常大。

第二,加工貿易企業正面臨著全球貿易環境惡化的挑戰。由於加工貿易企業在整個全球貿易當中處於相對中低端的位置,因此全球貿易環境一旦惡化,它受到的衝擊應該是最大的。中國目前的這些加工貿易企業還是吸附了大量的勞動力,在某一些行業裡依然處於主導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所受到的衝擊可想而知,並且未來恢復的難度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第三,加工貿易企業在復工復產以後,產品和服務如何消化也將面臨一些具體的問題。因為這些加工貿易的產品,要在一定的產能條件下才能夠保本或者微利運行,而在外部市場萎縮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產品到底銷往何處,這些都是未知數,所以為這些企業多想一些辦法,把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消化下來,讓其能夠維持正常運行,是當前穩就業和穩增長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基礎性的內容。

據介紹,加工貿易企業將保稅進口料件或製成品內銷時,除按規定繳納進口環節稅收外,還需要繳納緩稅利息,暫免今年4月15日起至年底的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稅款緩稅利息,可以降低企業內銷成本,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這次的政策為加工貿易企業打開了銷路,讓他們的產品瞄準了國內市場。何代欣指出:“其實這些產品都是非常不錯的,如果能夠在國內市場上銷售並且消化的話,就可以為國內市場提供這些優質低價的好商品,或者說是性價比高的一些商品。”

同時,加工貿易企業本身還面臨著保稅區的問題,擴大保稅區的範圍對他們的倉儲、運輸、以及來料、市場的穩定非常有好處,這也是在減輕他們的成本。

“加工貿易企業畢竟是貿易企業,所以國外的市場依然要儘可能去維持,甚至有所開拓。”何代欣強調,中國的一些加工貿易企業,其實在國外具有比較穩定的市場,有一些加工貿易企業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是仍然復工復產較快,就是因為他們需要走出去,需要在國際市場上維持自己應有的地位,畢竟在很多市場上重要的不僅僅是產品,更多的是多年積累下來的一些資源,這些都是需要去維繫的。

降低成本

降低內銷成本 為加工貿易企業紓困解難

值得關注的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加工貿易企業申請內銷時,需按規定繳納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進口關稅可以選擇按其進口料件或製成品來繳納。利用該項政策,企業可以自主合理地降低稅負。目前,這項政策已在全國4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實施,其中24個是綜合保稅區,試點擴大至全國113個綜合保稅區,更多企業將從中受益。

在何代欣看來,保稅區試點範圍的逐步擴大,對於加工貿易企業的全產業鏈條成本的下降非常有好處。另外,中國在邁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進程當中,我國的國際貿易形態以及交往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疫情衝擊與否,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會減慢,我們依然敞開胸懷面向世界,中國走向國際化的趨勢依然滾滾向前,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新的貿易形式,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國戰略目標的實現。

據瞭解,加工貿易佔我國外貿的四分之一。與一般的貿易方式相比,加工貿易具有“兩頭在外”的特點,是開放型經濟和國際產業合作的有效形式。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帶動就業、助推貿易大國進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加工貿易規模和佔比也有所下降,佔外貿比重由1998年最高時的53.4%降至去年底的25.2%。同時,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工作也取得了積極成效,2019年中西部加工貿易佔全國加工貿易比重,比2015年提高了7.8個百分點,達到了23.3%。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加工貿易受疫情影響更快速直接,面臨需求端和供給端“雙向擠壓”,需要更多舉措為加工貿易企業紓困解難。

何代欣指出:“首先,我們要對整體的國際環境變化和走向趨勢分類為企業提供幫助。比如,一些加工貿易企業是剛性需求的,這些剛需其實只要在國際航路和海運恢復過後,生產和貿易就能夠得到快速提升,至少能夠維持市場的相對份額,雖然市場規模可能會有所萎縮。但是還有一些行業可能在疫情的影響下所面臨的挑戰更大,這些加工貿易企業就要面臨轉型的問題,我覺得這可能需要分類處置。”

其次,政府以及服務貿易部門應該更加積極有為,政府要更多地去了解加工貿易的產業情況、市場情況以及所面臨的困難程度。這其中有一些確實是需要幫扶的企業,還有一些是需要轉型的企業,我們要結合具體問題,對中微觀的一般情況加強了解。

最後,政策要協同發力。目前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發力是比較快的,而接下來在產業政策、區域政策,包括就業政策等方面還需要給予更多的扶持。“比如眼下大家都特別關心的就業問題,其實除了大學生以外,現在的加工貿易企業所僱傭的這些勞動力也面臨著轉型,也承受著生存和生活的壓力,我們要把這些內容都納入到就業考慮的範圍和產業扶持發展的範圍。”何代欣強調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