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立了太子之後要廢掉,困難嗎?

問題青年


不困難,不知道大家聽過這句話嗎:朕一日不死,爾等終究還是太子。

太子

據史書記載,中國的第一個太子是商朝的太丁(未即位),而第一個皇太子則是嬴胡亥(秦二世)。

所謂太子,就是帝王的兒子,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皇帝沒兒子,那可以從兄弟的兒子裡抱一個過來當太子養著。

太子是除皇帝以外最有權利的人,太子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太子的權利來源於皇帝,皇帝只有一個,但皇帝的兒子不止一個,皇帝兒子中有資格當太子的往往也不少。歷史上被太子篡位的皇帝不少,但被廢掉的太子更是數不勝數。

皇帝擁有太子廢立的絕對權利

歷史上,單凡有點能力的皇帝,都能輕鬆決定太子的廢立。

大臣一般是不會直接參與到太子的廢立中去。為什麼呢?那就是太子的不確定因素太大了。當上了太子的不少,但從太子成功當上皇帝的比例就要打個抵扣了。聰明的大臣是不會輕易選擇的,因為從龍之功固然好,但一旦牽扯進去就是滿門抄斬。所以一般皇帝詢問大臣立誰做太子時,大部分大臣都是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後由皇帝決定。

廢太子很容易

朕一日不死,爾等終究還是太子。只要皇帝還活著,他就可以隨時廢掉太子。舉幾個例子:

秦始皇廢太子扶蘇,立胡亥

漢景帝廢太子劉榮

漢武帝廢太子劉據

隋文帝廢太子楊勇

唐太宗廢太子李承乾

就連那個被瓦刺人抓走的朱祁鎮,也幾次廢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深

清朝康熙帝也廢太子胤礽

除了這些還有非常多,遍觀中國歷史,被廢的太子根本數不過來。由此可知,廢太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隔壁老劉講歷史


太子的事說起來很複雜,豹眼想了解一下,在歷史上究竟有多少人曾經被立為太子?有多少太子被廢?有多少被廢的太子重新被立?有多少太子是皇帝親生的?有多少太子能夠最終上位?有多少帝位不是傳給了太子而是太弟或太孫?

諸如此類,讓豹眼懵逼,卻找不到確切的數據。與本題無關,也就不必再費那個勁啦。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太子被廢,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扶蘇(?~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蘇,咸陽(今陝西咸陽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長子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許多人把秦始皇長子、公子扶蘇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太子,但沒有史料佐證。

豹眼查閱《史記·秦始皇本紀》,並沒有關於秦始皇立扶蘇為太子的記載。

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秦始皇東巡,到了平原津時就病了,而且病情越來越重。於是,就用玉璽作詔書給公子扶蘇說:“回來辦理喪事,在咸陽埋葬我”。

這裡明確記載是公子扶蘇,而不是太子扶蘇。沒有記載秦始皇立太子一事,或許因為秦始皇自以為長生不老,就沒準備讓別人接班。

嫡長子扶蘇因為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就被髮配北方,協助蒙恬修築長城。

秦始皇感覺不行啦,就想把扶蘇召回,主持喪禮,繼承皇位。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

當時,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陪同秦始皇巡遊。趙高與李斯串通修改了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之後假詔賜死扶蘇,讓胡亥繼承了皇位。

從《秦始皇本紀》來看,秦始皇本人並沒有立太子,胡亥這個太子也是趙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而改立的。

有史料可查、皇帝親立的太子,最早是劉邦所立的太子劉盈。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漢高祖劉邦與呂后之子,西漢第二位皇帝。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就以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

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帝自己確定的皇太子。

雖然是劉邦自己立的太子,但也不很滿意,就想廢掉他。

據《史記·呂后本紀》記載: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太子劉盈是劉邦與呂后所生嫡長子,為人仁弱,漢高祖劉邦就以“不類我”為由,常常想廢掉他。

這個“不類我”,並非懷疑呂布出軌,不是親生。而是指性格仁厚、軟弱,不像他那麼多流氓無賴的樣子。

此時,劉邦寵幸戚夫人,認為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像他。

戚夫人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將來繼承皇位,日夜啼哭,請求劉邦改立如意為太子。

劉邦經不住戚夫人的眼淚攻擊,加上不太喜歡劉盈,就想廢掉太子。

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呂后因為年老色衰,劉邦外出征討,就把呂后作為留守,而讓戚夫人伴駕。一來二去,呂后說不上話,逐步被疏遠。有好幾次,如意幾乎就取代劉盈為太子。

幸虧大臣們力諫,留侯張良給出了個主意,太子劉盈才保住了其位子。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劉邦想廢掉太子,群臣紛紛反對,御史大夫周昌最為強烈。

劉邦就問周昌是個啥原因,周昌口吃,且盛怒之下,說話更不利索: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意思就是,你別看我說話不利索,然而我可知道這麼做不行。你要想廢掉太子,我堅決不答應。

劉邦看到這個情況,也笑了,暫時停止議論這個事,但劉邦並沒有徹底放棄廢太子的打算。

呂后感覺到了壓力,就向張良求計。張良就建議呂后,讓劉盈去把商山四皓請出來輔佐。

在一次宴會上,劉邦看到太子劉盈身後站著四個老頭,詢問之後,才得知是自己多次請他們出山而沒有前來的商山四皓:

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

劉邦一看,清楚太子劉盈已經羽翼豐滿,不可動搖,也就打消了廢除太子的打算。

由此看來,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說啥就是啥。但廢立太子一事,事關國家社稷的命運,也絕不是一句話的事。

在歷朝歷代,也經常發生太子逼迫父皇退位的事,如玄武門之變,就是太宗李世民,把他老子趕下了臺。

但總體而言,太子還是鬥不過皇帝,多數情況下,皇帝想廢掉太子幾乎還是一句話的事。

就以武則天執政時期,太子廢立一事來說一下,這事太過稀鬆平常,就不必引經據典,簡單說一下吧。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賢繼立,是為章懷太子。

不久,李賢被廢,李顯被立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臨朝聽政。

次年,武則天就廢唐中宗為廬陵王,改立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之後,武則天自己稱帝,把唐睿宗又廢掉了。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做太子,武則天也想把皇帝的位子傳給老武家。

狄仁傑就對武則天說:

“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

狄仁傑的意思是說,等你駕崩後,如果你侄子登基繼位,還沒聽說有把姑母供奉在太廟裡的。只有立兒子繼承帝位,才可以配享太廟哦。

狄仁傑更勸說把廬陵王李顯召回。

李顯回都後,皇嗣李旦主動請求遜位給廬陵王李顯,武則天遂立李顯為太子。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革命,逼迫武則天禪位,李顯再次復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從武則天主政時期,這個幾位太子的廢立來看,雖然不是一句話那麼簡單,但太子之位就跟玩偶差不多。即便做了皇帝,也是說廢就廢。

由此看來,太子廢立,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就看誰比誰厲害。

太子黨一向是高危職業,一榮俱榮,一敗俱敗。皇帝與太子的權力爭鬥一直是宮廷爭鬥的主旋律,總體而言,太子還是鬥不過皇帝。廢掉太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事,但絕不是一句話就解決問題的,最終還是取決於勢力。


豹眼看歷史


廢立太子,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歷史上能夠有本事廢掉太子的,是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這樣的狠人加牛人!

什麼是太子?太子就是皇朝未來的接班人!是皇帝名正言順的接班人。

作為皇帝所要考慮的,是一個王朝的千年大計,所以,他一定會選擇諸多兒子中最傑出、最睿智、最符合未來皇帝標準的作為繼承人。

每個太子被立為儲君前,都經歷了無數的算計、承諾、博弈、交易。立太子不容易,廢太子更難!

一、太子往往有強大的外援

劉邦建西漢之後,立劉盈為太子,晚年卻因為寵愛戚夫人,欲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他琢磨著想要廢掉劉盈。當他跟群臣商量時,卻遭到了強大的阻力。

這股阻力,一部分來自於劉盈的母親呂后和他背後的力量。呂雉嫁給劉邦之後,呂氏舉族加入劉邦麾下,在爭霸天下的過程中立下無數戰功。

另一部分阻力來自於功臣集團。劉盈當太子,最符合他們的利益。作為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老臣們,不可能接受劉如意接任皇位。

而且,這些功臣集團,與呂后的私人關係非常好,很多都是豐沛的老朋友、老夥計,他們怎麼可能坐視劉邦廢太子呢?

二、太子佔有大義名分

封建王朝非常注意禮法,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向來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通俗地說,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只要不是嫡子、長子,你再能幹,能力再強,也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這種繼承原則,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權力交接的平穩,不至於因為爭奪皇位繼承權造成朝政的動盪。

很多時候,太子的人選是否賢明還真不那麼重要,只要有一個成熟的治理架構,有一幫能幹的大臣,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劉盈就佔有著大義名人份。所以劉邦一說要廢太子,御使大夫周昌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周昌之言,斬釘截鐵,劉邦大受震動。

更讓劉邦想不到的是,隱居良久、不問朝政的張良,指點呂后請出了商山四皓。劉邦知大勢不可為,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禮法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卻有著強大的世俗影響力。皇帝想要廢太子,必須要考慮到其中的利害關係,誰願意當一個被老百姓物議的“昏君”呢?

三,廢掉太子,是傷筋動骨的大事

太子雖然不是皇帝,卻因為特殊的身份地位,形成了強大的影響力,有了自己的班底、培植了自己的勢力,更牽扯到母族、妻族。

廢掉一個太子,等於要滅掉一個利益集團,無數官員、重臣、外戚都要被清洗掉,朝廷秩序必然大亂,需要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動盪才能夠重新達到平穩狀態。

不到真正動手,誰也無法預料到廢掉太子引發的嚴重後果。這是任何一個王朝都不願意付出的代價。

例如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之後,有多少朝臣或被貶、或下獄、或悄無聲息地退出廟堂,又有多少人被牽連流放?

廢掉一個太子,後面的皇帝會不會有樣學樣?況且,太子是皇帝親自冊立的,現在又親手廢掉,皇帝不要臉面嗎?

太子是一個王朝傾盡全力培養的接班人,輔佐太子的臣子、太子的老師,哪個不是德高望重、位高權重?他們與太子緊緊的捆在了一起,若是要廢太子,要不要動這些人?

結語:正因為廢掉太子困難重重,所以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真正被廢掉的太子並不多。

自秦時算起,也就是劉據、楊勇、李承乾、胤礽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太子。

有時候,不是皇帝不想廢掉太子,實在是騎虎難下啊!

一言九鼎、說一不二、威望無雙,對朝政掌控能力極強的皇帝,真的是太少了!

能夠正大光明廢掉太子的,是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這樣的牛人!別的還是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