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曹操的智囊團去哪了?

家有兒女uncle鍾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通過赤壁之戰擊敗曹操,孫權和劉備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在赤壁之戰時,雖然郭嘉這位頂級謀士已經病逝了,但是,曹操依然擁有四大謀士。那麼,問題來了,赤壁之戰時,曹操的四大謀士為什麼沒有發揮作用呢?

首先,對於曹操來說,之所以能夠擊敗袁紹、袁術、呂布、馬超等諸侯,離不開眾多謀士的輔佐。一般來說,曹操手下的謀士中,以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這五人最為出名,也即曹操手下的五大謀士。不過,赤壁之戰發生於公元208年,而郭嘉已經在公元207年去世了。由此,在赤壁之戰時,曹操最多擁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這四大謀士。在赤壁之戰時,這四大謀士之所以沒有發揮較大的作用,也即沒有幫助曹操拿下勝利,是因為這四人主要是北方人士,也即長期活躍在中原地區,對於水戰、水軍等都是非常熟悉。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賈詡(xǔ,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至於荀彧、荀攸這兩位謀士,都是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由此,對於這些北方中原人士,自然不擅長水戰,對於水軍交戰的策略和手段,也知之甚少。所在,在初次交鋒失利後,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而對於這四大謀士,也沒有什麼較好地計策。

再者,在曹操的謀士中,荀彧主要承擔著曹魏後方的治理工作,也即居中持重達十數年。由此,在赤壁之戰時,荀彧沒有跟隨在曹操身邊,對於周瑜、諸葛亮等人的計謀,自然很難及時掌握了。更為關鍵的是,在發現曹操有篡奪東漢王朝大權的意圖後,荀彧已經和曹操貌合神離了,所以最後落下了憂鬱病逝的結局;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下令論功行賞,表示擔任中軍師的荀攸不在經常隨軍征戰,而是為曹操留守後方,掌管刑罰之責。由此,荀彧、荀攸這叔侄二人都沒有跟隨曹操征戰赤壁。

最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佔領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賈詡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至於程昱,也表達了孫權將和劉備聯合的觀點,也即在赤壁之戰勸誡曹操需要當心。不過,對於志得意滿的曹操,因為順利拿下荊州等緣故,所以對於謀士們的勸諫也不太放在心上了。換而言之,曹操在赤壁之戰前的自信甚至說自負,促使手下的謀士很難提出什麼逆耳忠言,即便提出了,也很難被曹操所採納。綜上,在赤壁之戰時,因為以上幾個原因,曹操手下的四大謀士沒有發揮明顯的作用,促使曹操被孫權和劉備擊敗。


周朝文DMU


智囊團僅僅是參謀,不是最終的決策者。曹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聰明人也有其固執所在,當曹操最終決定了,智囊團也無能為力。

需要說的是軍事上兩大謀主荀彧、賈詡。在赤壁之戰後,曹操說悔不聽奉孝之言,這裡說的奉孝就是荀彧。荀彧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但是身體非常不好,在赤壁之戰荀彧去世了。而賈詡這個人利害之處在於看透人心,但是因為是後來到的曹操那兒,所以非常低調、不著重表現自己。


周曉林律師


曹軍在赤壁之戰的大敗,非智囊之過,乃曹操之失。


《三國演義》本非正史,書中關於赤壁之戰的文字,對曹操的智囊團的描述都是隻言片語,而大量的篇幅都是描寫孫劉兩家的文臣武將的計謀,這與作者羅貫中“揚劉抑曹”的寫作思路有關,更是為營造諸葛亮的主角光環。

實際上曹操的智囊團,在曹操攻袁紹,滅呂布。逐張繡,取荊州的系列重大行動中都有卓越的表現,有的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了局面。

就如隨曹操同下江南的謀士荀攸,就曾為曹操獻奇計十二次,計計有效,如曹操征伐呂布時,出計水淹邳州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中,又獻計除掉了顏良和文丑等,有“謀主”之稱。

難道到了江南,眾智囊因水土不服,就智商歸零了。在赤壁之戰就沒有提過一點合理化建議嗎,也看不透孫劉設的計謀?

其實不是,在出徵前,曹操的謀士荀彧就建議過如何取下荊州,《三國志·荀彧傳》記載:“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還有賈詡,在曹操佔領江陵以後,就其水路進攻東吳提出過想法,《三國志·賈詡傳》記載:曹公入荊州,降劉琮,欲順江東下,以取孫氏。賈詡言於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聞,兵勢盛矣!若因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江東可以不勞眾而定也。”

那為何曹操的智囊團在赤壁之戰集體消失了?這與曹操有莫大的關係。

未能知己知彼

曹操之所以能掃平北方諸侯,那就是對北方對手做了充分的瞭解,並根據自身情況加以應對,才能打出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才可以屢戰屢勝。

而進攻江南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攻荊州時,曹操及手下人都認為,搞定荊州起碼得幾年時間,因為劉表有十多萬部隊,而且經營數十年,地盤廣闊,實力雄厚。沒想到劉表不爭氣的兒子劉琮聞曹操大名,嚇得趕緊舉荊州數百萬眾歸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

曹操向來講究兵貴神速,如今輕易得了荊州,更兼自己本身實力雄厚,又收編了荊州的水軍,認為可以一鼓作氣,拿下江南半壁。就忽視對孫劉軍事部署的情報收集。

而對手卻“知己亦知彼”,《三國志·赤壁之戰》有: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散,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過於自負而驕

曹操在稱霸北方之後,又輕易拿下了荊州,這時候的他,躊躇滿志,對江南之地誌在必得,感覺自己馬上能一統天下了,任何的消極言論都聽不進去,曹操的性格,謀士們都知道,知道如果現在進言也得不了好,《三國演義》就寫到過一件事:曹操赤壁大戰前,大宴眾將,酒後橫槊吟了首詩,詩中有句:“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結果有個不識時務的劉馥,說這幾句詩有不吉之言,曹操大怒,手起一槊,刺死劉馥,此刻的的曹操已經自負到了極點了。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眾多,其中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古語曾言“謀事在天,成事在人”,曹操在這一戰中“天時、地利、人和”皆失,失敗是必然的,赤壁之戰時謀士能起到的作用就不大了。

由史鑑今,在現代的管理中,如果決策者在決策時過於的自我,不利用好自己的智囊團,曹操的赤壁之敗的故事,未嘗不會重演。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侵聯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