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環保的“草根江湖”

宜興,全國著名的“環保之鄉”。

上世紀70年代開始,自發式、家族式的“草根經濟”,誕生了數以千計的環保企業,擁有了全國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水處理設備佔到國內市場份額的40%,奠定了宜興環保行業的“江湖地位”。

宜興環保也是“蘇南模式”的先行軍和典範。

宜興環保的“草根江湖”

(一)

宜興環保發源於高塍鎮。

高塍,因座落在高地上而得名。這裡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歷代出過狀元1人,進士67人,現代有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臺灣大學校長虞兆中、“檯球神童”丁俊暉等。

高塍環保產業的興起,也和當地走出的一個大學生有關。他叫姜達君,上海原華東工業建築設計院的工程師,也被稱為“宜興環保第一人”。

姜達君的二弟名叫姜達敖,也是中國愛心老人、歐亞華都環保黨支部書記。他的表弟名叫王盤君,王盤君和他的兩個兒子王春林、王洪春,是宜興環保第一家A股上市企業鵬鷂環保的創始人。鵬鷂環保也被稱為宜興環保的“黃埔軍校”。

20世紀70年代中前期,高塍最大的工業企業是的公社農機廠,主要製造、修理農機具,經濟效益極低,企業發展十分艱難。

1974年10月,公社農機廠副廠長黃洪坤(他的兒子黃東輝後來創辦了裕隆環保)與姜達君接洽,設想開發一種耐酸耐鹼的新型PVC材質的純水離子交換柱,取代鋼製品。在姜達君的牽線搭橋下,請來了國內水處理領域的權威、華東建築設計院的胡正擔任技術攻關,併為農機廠爭取到5萬元產品研製經費,這也是當時最早的“星期天工程師”。1975年底,產品試製成功。

1976年1月,農機廠召開新產品鑑定會,這是宜興歷史上第一個新產品鑑定會。由於鑑定會產生了2000多元的招待費用,農機廠負責人為此還寫了檢查。新品開發成功,給立志擺脫貧窮的高塍人以巨大鼓舞。

但質疑聲同樣也不小:環保產業到底有沒有發展前途?因為當時水是乾淨的,空氣是潔淨的。

高塍公社黨委和政府下定決心支持發展環保產業。1976年,公社與高塍大隊聯合辦起以生產玻璃鋼冷卻塔為主產品的宜興縣太滆建築設備廠。高塍村委委員蔣盤成擔任廠長。王盤君負責銷售,他20歲的大兒子王春林擔任車間主任。姜達敖和妻子王臘華派駐北京負責業務拓展。丁俊暉的母親當時也是企業的一名員工。

1977年,以農機廠離子交換柱車間為基礎創辦宜興縣純水設備廠。這兩個廠成為高塍鎮環保產業發展的開路先鋒。1978年,兩個廠有職工183人,年產值224萬元,佔全公社工業年產值的61.37%。隨後4年,宜興純水廠和太滆設備廠分別衍生出22個和19個企業。至1983年,高塍社隊兩級環保企業達到79個。

宜興環保的“草根江湖”

(二)

事實證明,高塍人的眼光和決定是正確的。1983年底,在全國第二次環境保護會議上,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1984年初,為了學習環保技術,王盤君率領高塍18名高中畢業生,其中包括他的二兒子王洪春,帶著家裡僅有2000元積蓄,來到上海勤工儉學。“18學子上海學藝”也是當時宜興一件頗具傳奇色彩的事情。他們學成回鄉後,創辦了高塍建築環保設備工業公司(鵬鷂環保集團的前身),開創了全鄉以技術人員為職工主體創辦環保企業的先河。後來18個人大多成為了宜興環保產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隨後十幾年,環保產業產值在高塍工業經濟中的佔比基本保持80%左右。1985年高塍工業產值居宜興全縣鄉(鎮)首位,1986年成為宜興首個工業產值超1億元鄉。

隨後,環保產業在宜興這塊土壤上遍地蔓延。1992年,宜興環保產業產值佔到全國環保產業的15%左右。一度出現了凡是國家重點工程,只要選用環保設備,必然有來自宜興產品的現象。由此宜興也獲得了“環保之鄉”的美譽。

1992年,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批准設立。這是當時我國唯一以發展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是當時唯一設立在縣級市的國家級高新區。

1993年,針對集體企業效率低下等弊病,高塍鎮黨委、鎮政府果斷決策,在環保企業中率先開展產權制度改革。首先在高塍建築環保設備工業公司試點股份制,改制當年,公司銷售收入超過3000萬元,增幅達到50%,利潤增加6倍,企業改名為鵬鷂環保。其後三年,全鎮改制企業191個。改制後的環保企業,全面出現所有者權益增加、固定資產增加、賬面利潤增加、國家稅收增加、鄉鎮財政收入增加、企業後勁投入增加、職工收入增加和企業資產負債下降等“七增一降”的局面。

1996年,宜興環保產業達到當時的頂峰。全國環保產品中,有30%是宜興生產的,一個縣級市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產業奇蹟。

宜興環保的“草根江湖”

圖為1992年10月,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女兒、時任國家科委副主任鄧楠視察宜興環科園籌建工作

(三)

上世紀90年代末期,宜興環保的“江湖”地位,遭到了重大挑戰。

內部上,從扛著上百斤的大米、竹筍走南闖北開拓市場,到“茶壺營銷”,雖然宜興環保的市場營銷能力無與倫比。然而,宜興環保處於產業鏈中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集中在水處理設備製造,人才、技術、資金等問題日益突出,逐漸跟不上市場發展潮流。小富即安,也限制了宜興環保的發展。

外部上,隨著環境汙染治理從先前的點源控制階段,進入區域治理階段。這種拼資金、拼技術、拼管理的“大兵團”模式,BOT、TOT、BT等投資方式大行其道。長期依靠“游擊隊”、單兵作戰的宜興環保企業極不適應。

同時,央企國企、上市公司、外資企業的紛紛湧入,甚至房地產、餐飲行業也“跨界”進入環保領域。這些“野蠻人”憑藉雄厚資金和政策優勢大量“攻城略地”。宜興環保產業迎來了一場嚴酷的考驗,市場份額開始出現回落,進入了“慢進實退”的階段。

宜興環保“江湖告急”。

宜興環保的“草根江湖”

(四)

宜興市委市政府啟動了環保產業二次振興計劃。

2010年,《宜興市環保產業發展三年(2010—2012年)行動計劃》出臺。2012年,宜興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環科園、高塍鎮統籌發展戰略,強強聯合打造千億級環保產業。

高塍鎮“牽手”廣東海逸集團,投資6億元建設中國(宜興)國際環保城。

凌志環保完成孟加拉國7000多萬美元的皮革汙水處理工程總承包項目,這也是江蘇省環保工程總承包出口金額最大的項目。

宜興環保產業集團掛牌成立。宜興“環境醫院”更是標誌著宜興環保走上抱團聯合作戰之路。

國合環境高端裝備製造基地引進日本、韓國、德國等擁有國際高端技術和裝備的企業簽約入駐,集聚了海綿城市、水源地保護、黑臭河道治理等一批環保“黑科技”。

2018年1月5日,鵬鷂環保成功登陸A股市場,成為宜興首家主板上市的環保企業,並投巨資打造鵬鷂環保裝備智造園。

宜興環保產業發展任重而道遠,但未來可期。

宜興環保的“草根江湖”

(五)

縱觀宜興環保產業發展歷程,有三個方面的成功經驗:

一是蘇南民營企業家精神。宜興人以敢闖敢幹的開拓精神、堅忍不拔的吃苦精神、聰明才智,發揚“四千四萬”精神--“走遍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白手起家打下了全國水處理設備的“半壁江山”。

二是注重人才和技術。從與原華東工業建築設計院合作起步,宜興環保企業與全國300餘個科研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產品設計研發能力、環保新品及專利擁有量均在全國環保業名列前茅。2016年起,高塍鎮設立“環保產業獎學金”,對錄取高校環境類專業的當地學子進行獎勵,個人最高獎金3萬元,積極培育本土人才。

三是政策支持。高塍將環保產業作為富民強鎮的支柱產業,發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把握機遇,頂住壓力,大膽解放思想,破除體制機制束縛,充分釋放市場活力。1993年鵬鷂環保成為宜興第一家改制企業。1996年高塍完成改制企業191個。直到1997年,在蘇州召開全省鄉鎮企業工作會議,江蘇省集體企業改制才最終明確定調。

宜興環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家+工程師”,以及政策扶持。

性格決定命運,命運影響性格。同樣,時勢造就英雄,英雄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潮起潮落,宜興環保人勇於搏擊歷史長河的精神值得尊崇和銘記。

宜興環保的“草根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