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环保的“草根江湖”

宜兴,全国著名的“环保之乡”。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自发式、家族式的“草根经济”,诞生了数以千计的环保企业,拥有了全国最大的环保产业集群,水处理设备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40%,奠定了宜兴环保行业的“江湖地位”。

宜兴环保也是“苏南模式”的先行军和典范。

宜兴环保的“草根江湖”

(一)

宜兴环保发源于高塍镇。

高塍,因座落在高地上而得名。这里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历代出过状元1人,进士67人,现代有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台球神童”丁俊晖等。

高塍环保产业的兴起,也和当地走出的一个大学生有关。他叫姜达君,上海原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也被称为“宜兴环保第一人”。

姜达君的二弟名叫姜达敖,也是中国爱心老人、欧亚华都环保党支部书记。他的表弟名叫王盘君,王盘君和他的两个儿子王春林、王洪春,是宜兴环保第一家A股上市企业鹏鹞环保的创始人。鹏鹞环保也被称为宜兴环保的“黄埔军校”。

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高塍最大的工业企业是的公社农机厂,主要制造、修理农机具,经济效益极低,企业发展十分艰难。

1974年10月,公社农机厂副厂长黄洪坤(他的儿子黄东辉后来创办了裕隆环保)与姜达君接洽,设想开发一种耐酸耐碱的新型PVC材质的纯水离子交换柱,取代钢制品。在姜达君的牵线搭桥下,请来了国内水处理领域的权威、华东建筑设计院的胡正担任技术攻关,并为农机厂争取到5万元产品研制经费,这也是当时最早的“星期天工程师”。1975年底,产品试制成功。

1976年1月,农机厂召开新产品鉴定会,这是宜兴历史上第一个新产品鉴定会。由于鉴定会产生了2000多元的招待费用,农机厂负责人为此还写了检查。新品开发成功,给立志摆脱贫穷的高塍人以巨大鼓舞。

但质疑声同样也不小:环保产业到底有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当时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洁净的。

高塍公社党委和政府下定决心支持发展环保产业。1976年,公社与高塍大队联合办起以生产玻璃钢冷却塔为主产品的宜兴县太滆建筑设备厂。高塍村委委员蒋盘成担任厂长。王盘君负责销售,他20岁的大儿子王春林担任车间主任。姜达敖和妻子王腊华派驻北京负责业务拓展。丁俊晖的母亲当时也是企业的一名员工。

1977年,以农机厂离子交换柱车间为基础创办宜兴县纯水设备厂。这两个厂成为高塍镇环保产业发展的开路先锋。1978年,两个厂有职工183人,年产值224万元,占全公社工业年产值的61.37%。随后4年,宜兴纯水厂和太滆设备厂分别衍生出22个和19个企业。至1983年,高塍社队两级环保企业达到79个。

宜兴环保的“草根江湖”

(二)

事实证明,高塍人的眼光和决定是正确的。1983年底,在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4年初,为了学习环保技术,王盘君率领高塍18名高中毕业生,其中包括他的二儿子王洪春,带着家里仅有2000元积蓄,来到上海勤工俭学。“18学子上海学艺”也是当时宜兴一件颇具传奇色彩的事情。他们学成回乡后,创办了高塍建筑环保设备工业公司(鹏鹞环保集团的前身),开创了全乡以技术人员为职工主体创办环保企业的先河。后来18个人大多成为了宜兴环保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随后十几年,环保产业产值在高塍工业经济中的占比基本保持80%左右。1985年高塍工业产值居宜兴全县乡(镇)首位,1986年成为宜兴首个工业产值超1亿元乡。

随后,环保产业在宜兴这块土壤上遍地蔓延。1992年,宜兴环保产业产值占到全国环保产业的15%左右。一度出现了凡是国家重点工程,只要选用环保设备,必然有来自宜兴产品的现象。由此宜兴也获得了“环保之乡”的美誉。

1992年,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批准设立。这是当时我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当时唯一设立在县级市的国家级高新区。

1993年,针对集体企业效率低下等弊病,高塍镇党委、镇政府果断决策,在环保企业中率先开展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在高塍建筑环保设备工业公司试点股份制,改制当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增幅达到50%,利润增加6倍,企业改名为鹏鹞环保。其后三年,全镇改制企业191个。改制后的环保企业,全面出现所有者权益增加、固定资产增加、账面利润增加、国家税收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增加、企业后劲投入增加、职工收入增加和企业资产负债下降等“七增一降”的局面。

1996年,宜兴环保产业达到当时的顶峰。全国环保产品中,有30%是宜兴生产的,一个县级市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产业奇迹。

宜兴环保的“草根江湖”

图为1992年10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女儿、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视察宜兴环科园筹建工作

(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宜兴环保的“江湖”地位,遭到了重大挑战。

内部上,从扛着上百斤的大米、竹笋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到“茶壶营销”,虽然宜兴环保的市场营销能力无与伦比。然而,宜兴环保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集中在水处理设备制造,人才、技术、资金等问题日益突出,逐渐跟不上市场发展潮流。小富即安,也限制了宜兴环保的发展。

外部上,随着环境污染治理从先前的点源控制阶段,进入区域治理阶段。这种拼资金、拼技术、拼管理的“大兵团”模式,BOT、TOT、BT等投资方式大行其道。长期依靠“游击队”、单兵作战的宜兴环保企业极不适应。

同时,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外资企业的纷纷涌入,甚至房地产、餐饮行业也“跨界”进入环保领域。这些“野蛮人”凭借雄厚资金和政策优势大量“攻城略地”。宜兴环保产业迎来了一场严酷的考验,市场份额开始出现回落,进入了“慢进实退”的阶段。

宜兴环保“江湖告急”。

宜兴环保的“草根江湖”

(四)

宜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环保产业二次振兴计划。

2010年,《宜兴市环保产业发展三年(2010—2012年)行动计划》出台。2012年,宜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环科园、高塍镇统筹发展战略,强强联合打造千亿级环保产业。

高塍镇“牵手”广东海逸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

凌志环保完成孟加拉国7000多万美元的皮革污水处理工程总承包项目,这也是江苏省环保工程总承包出口金额最大的项目。

宜兴环保产业集团挂牌成立。宜兴“环境医院”更是标志着宜兴环保走上抱团联合作战之路。

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引进日本、韩国、德国等拥有国际高端技术和装备的企业签约入驻,集聚了海绵城市、水源地保护、黑臭河道治理等一批环保“黑科技”。

2018年1月5日,鹏鹞环保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宜兴首家主板上市的环保企业,并投巨资打造鹏鹞环保装备智造园。

宜兴环保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未来可期。

宜兴环保的“草根江湖”

(五)

纵观宜兴环保产业发展历程,有三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是苏南民营企业家精神。宜兴人以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聪明才智,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白手起家打下了全国水处理设备的“半壁江山”。

二是注重人才和技术。从与原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合作起步,宜兴环保企业与全国300余个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设计研发能力、环保新品及专利拥有量均在全国环保业名列前茅。2016年起,高塍镇设立“环保产业奖学金”,对录取高校环境类专业的当地学子进行奖励,个人最高奖金3万元,积极培育本土人才。

三是政策支持。高塍将环保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把握机遇,顶住压力,大胆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充分释放市场活力。1993年鹏鹞环保成为宜兴第一家改制企业。1996年高塍完成改制企业191个。直到1997年,在苏州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江苏省集体企业改制才最终明确定调。

宜兴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工程师”,以及政策扶持。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影响性格。同样,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潮起潮落,宜兴环保人勇于搏击历史长河的精神值得尊崇和铭记。

宜兴环保的“草根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