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出兵: 信念比什麼都重要

今年是抗美援朝70週年。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決定是怎麼作出的。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朝鮮仁川登陸,朝鮮戰爭發生轉折性變化。本來北朝鮮壓著南朝鮮打,一度佔領漢城。但是,隨著美軍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不久,美軍踏過北緯38°線,向平壤挺進。金日成緊急致電斯大林,希望獲得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出兵朝鮮。

1950年10日1日,中國人民還沉浸在國慶的歡樂之中,毛澤東收到斯大林同志的來信。斯大林建議中國同志出兵朝鮮,哪怕五六個師也好。第二天,毛澤東就回信給斯大林,答應以志願軍的名義,派出一部分兵力,支援朝鮮同志。

毛澤東為什麼要這麼迅速地作出決定,出兵朝鮮呢?

堅決出兵: 信念比什麼都重要

道理很簡單,如果朝鮮被美國佔領,新生的中國就會被美國牽制,特別是當時的東北,是中國重工業基地,當年中國一半的工業在東北。美國佔領朝鮮,中國的工業就會受到美國的威脅,處境不可想象。最基本的認知是,絕對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

但是,毛澤東出兵朝鮮的想法,卻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中央同志的支持。2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歡樂氣氛依然延續。但在中南海頤年堂,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領導同志表情嚴肅。多數同志,對出兵朝鮮,持保留態度。

打的必要性,自不用說了。問題是能不能打贏,或者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贏得戰爭。這在當時是無法估計的。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對手是美國,他們擁有飛機坦克大炮等現代化軍事裝備,我們的裝備根本與他們不在同一個級別。尤其是,我們沒有制空權,這個戰怎麼打?

除了軍事裝備的差距外,與會同志還顧慮其他三個方面的事情。

第一,戰爭如果擴大到朝鮮戰場以外怎麼辦?比如美軍狗急跳牆,對我國境內的大城市、工業目標進行轟炸怎麼辦?我們沒有對付美軍轟炸的防空力量;

第二,如果戰爭時間拖長,國民經濟能不能跟得上?畢竟我們剛剛經歷完國內解放戰爭,經濟崩潰、民生凋敝,正好需要百廢待興,休養生息;

第三,金日成領導的朝鮮人民軍還能堅持多久?如果他們不能頂住,中國軍隊入朝,就會失去當地軍隊的配合,變成單獨跟美軍作戰。

應該說,中央其他同志有這樣的顧慮,是必然的。中國軍隊一旦進入朝鮮,就沒有任何迴旋餘地了。在中央開會的林彪,就明確反對出兵,認為出兵朝鮮是非常不划算的。

堅決出兵: 信念比什麼都重要

多數同志不入朝的理由,恰恰是毛澤東入朝的理由。我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金日成被消滅。如果美國佔領朝鮮,美國轟炸我國內大城市和工業基地的可能只會加大,國民經濟的復甦更加困難。很多事情是躲不過去的。與其將來與美國一戰,不如現在就開始較量。救朝鮮,就是救自己。出兵朝鮮是保家衛國。

這就是毛澤東的思維方式。

情況緊急,刻不容緩。就在這一天,毛澤東讓周恩來安排飛機去接彭德懷回京參加入朝作戰的討論,並以中央軍委的名義,向高崗和鄧華髮電報,讓他們回京開會,做好入朝軍事準備工作。

堅決出兵: 信念比什麼都重要

10月4日,彭德懷抵京。會議繼續進行。彭德懷發現會議的氣氛非常緊張。毛澤東說,“我們的困難確實很多,但我們的有利條件大家想過沒有?”毛澤東當即列舉了三條有利條件。第一,我們出兵,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第二,我們有多年軍事鬥爭的經驗,有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雖然我們的裝備不如美軍,但是,我們的意志力勝過美國。第三,戰場背靠東北,我們的後勤補給比美國方便……

毛澤東看到彭德懷,讓他下午準備發言。彭德懷下午的發言,堅決支持毛澤東出兵朝鮮。他說,“上午聽了大家的發言,大家顧慮的,就是我們一旦參戰,美國可能會轟炸我們的城市。但是,如果美軍佔領朝鮮,未來他要轟炸我們不是更容易嗎?現在轟炸,還是一個爛攤子,將來建設好了,再讓他轟炸,豈不是更虧?阻止美國轟炸的最好辦法,就是打痛他。”彭德懷的發言一下子改變了會議的調子。會議結束後,毛澤東對彭德懷說,“我給你十天的準備時間,出兵時間預定10月15日。”

10月8日,毛澤東發佈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軍事後勤統一由高崗調度。

毛澤東當日寫信給斯大林,並讓斯大林轉告金日成,中國方面決定派9個師出兵朝鮮。

堅決出兵: 信念比什麼都重要

應該說,毛澤東作出這樣的決定,需要非凡的勇氣。當然他也非常清楚,出兵朝鮮的確是有很大困難的,其中軍事方面的問題主要在於中國軍隊裝備落後而且沒有進行現代化戰爭必備的空軍。毛澤東在給斯大林的回信裡,希望蘇聯同志向中國提供大量的軍事裝備,包括坦克、重炮和其他輕重武器及幾千輛卡車,同時要求蘇聯在中國軍隊進入朝鮮作戰時提供空軍援助。為了取得出戰必勝的把握,也鑑於斯大林電報中說過“聯手作戰”,中國決定派周恩來赴蘇,與斯大林冾談蘇聯出動空軍支援和提供武器裝備的問題。

沒想到的是,周恩來與蘇聯同志的談判,並沒有獲得進展。蘇聯的理由,中國同志提出的軍備,蘇聯沒有現成的。提供這些武器,需要時間。比如執行掩護任務的航空兵,光訓練就需要2個月才能到位,軍事裝備的製造和訓練需要6個月才能到位。

問題是朝鮮戰爭,還能支撐6個月嗎?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是否暫停出兵。

毛澤東再次掌握了會議。毛澤東說,戰爭初期,即使蘇聯飛機不能進入朝鮮,也必須立即出兵援朝。戰爭初期,可以先不與美軍接觸,主要針對李承晚的部隊作戰。

毛澤東的思維裡,如果不能馬上扭轉朝鮮戰局,中國東北必然處於美軍的威脅之下。這樣的局面,絕不能出現。在多重威脅的情況下,避免朝鮮戰場不可逆的形勢發生,是第一選擇,不用猶豫。時間也不允許你多想。毛澤東要周恩來繼續呆在莫斯科爭取軍事裝備,他在國內繼續佈置出兵。

堅決出兵: 信念比什麼都重要

10月15日,平壤告急。10月18日,彭德懷決定中國軍隊秘密渡江。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周恩來與蘇聯方面的援助談判還沒有確定進展。周恩來緊急致電在療養地度假的斯大林,進一步提出蘇聯除戰鬥機外,可否出動轟炸機配合中國軍隊作戰?除出動空軍入朝作戰外可否加派空軍駐紮在中國近海各大城市?以及除提供武器裝備外,可否在汽車、重要工兵器材方面也給予信用貸款訂貨的條件等等。這時,斯大林卻改變了主意。他的回覆是,蘇聯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配合志願軍入朝作戰。

很明顯,斯大林說服中國派兵援朝的目的已經實現。他要把自己的風險降到最低。

蘇聯決定不派空軍人朝作戰,也就意味著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根本無法得到有力的空中支援。這不能不使中國重新考慮出兵問題。於是,毛澤東在17日下午時急電彭德懷和高崗改變計劃,並且說明18日“當再有正式命令”。並通知彭德懷立即趕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

就在18日,毛澤東緊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討論出兵朝鮮問題。那天,周恩來當到北京,即參加會議,彙報了與蘇聯方面會談的情況。彭德懷彙報了關於入朝作戰的準備工作情況。毛澤東最終決斷說:“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再過幾天敵人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會後,毛澤東於晚9時給鄧華等志願軍領導去電,命令部隊按預定計劃,渡江作戰。

就這樣,抗美援朝的大幕正式拉開。

堅決出兵: 信念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從上述決策過程可以看出,任何情況變化,都不能改變毛澤東出兵朝鮮的計劃。他的計劃源於他的戰略判斷,就是朝鮮決不能在美軍的掌控之下。

作出這一判斷並不難,難的是,在這麼緊急的情況下,我們怎麼積極作為,扭轉局勢。簡單的說,你有沒有膽量出兵援朝。或者說,敢不敢跟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較量。

沒有什麼事情比堅定的信念更重要。一切軍事準備,都取決於這個信念。在毛澤東看來,美軍沒有什麼可怕,這個貌似龐然大物的傢伙,並非不能戰勝。中國人民要敢於跟他較量,並最終消滅他們。

正是這種信念,才不改他的決心

資料來源:《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作者:沈志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