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的發動機:羅馬軍團的後勤系統

在古代世界,羅馬軍團幾乎就是戰無不勝的代名詞,從迦太基到塞琉古,從埃及到不列顛,羅馬軍團征服的地域囊括了歐亞非三大陸的土地,在地中海世界,還沒有一支軍隊能與其抗衡。然而,羅馬軍團的戰鬥力並不都體現在刀刃。事實上,羅馬軍團就猶如一臺戰車,刀刃是它裝載的火炮,指揮官是駕駛它的司機,而戰車最重要的發動機,則是後勤。


戰車的發動機:羅馬軍團的後勤系統

【羅馬軍團這臺戰爭機器,為帝國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


打一場仗,要帶多少東西?


一支上戰場作戰的軍隊,需要帶的東西絕不僅僅是武器裝備。首先,他們需要帶足夠的食物,否則餓著肚子,恐怕還沒遇到敵人,自己就已經先餓死。既然有食物材料,那就要有廚具、餐具,畢竟總不能拿長矛來烤串,刀劍來做燒烤板吧?就算這麼做了,假如只有大米、小麥這種穀物,那要怎麼做飯?頭盔當飯壺嗎?所以,廚具餐具也是十分必要的。食物問題得到解決,那住宿呢?如果必須要在野外宿營,那營帳就必須要帶了,要建造具有防禦力的營寨,鋸子、錘子、斧子、鏟子這些工具是必需品,仔細算算,士兵行軍作戰,要帶的東西可是一點也不少。

要帶這麼多東西,一般士兵都會選擇帶一個僕從、奴隸或馱獸來幫忙,但這樣會增加行軍行列的長度,增加軍隊的規模,導致軍隊的行軍速度變慢。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羅馬自馬略改革之後,就開始由士兵自己來揹負這些物品。

那這些東西到底有多重?先來算算必備的武器裝備。羅馬帝國軍團士兵的裝備,環片甲一般是5.5到8.5kg,頭盔的重量是1.5kg,大盾是7.5kg,再加上大約9.5kg的劍與標槍,總共是24kg到27kg。這個重量已經能讓許多人叫苦不迭了,但就像上面說的,士兵要攜帶的遠遠不止武器裝備。


戰車的發動機:羅馬軍團的後勤系統

【通過特殊的揹負方式,背上的重擔能背得更輕鬆一點】


食物並不一定輕便,羅馬士兵一天的配給糧,有1kg重。愷撒曾經指出,他的士兵揹負著22日的配給去行軍。西塞羅也稱羅馬士兵能揹負超過15天配給。假定每個羅馬士兵要帶20天的口糧,那加上武器裝備,那他們就得揹著44kg重的物品行軍。

先別急著喊重,再看看廚具餐具加上其他工具有多重。羅馬士兵要帶的物品,包括一個小皮包,網格袋,一個金屬飯盒還有一個水壺,這些物品的重量已經達到6.6kg。除此之外,斧子、鏟子、繩索、鏈條、鋸子、鐮刀以及用來修築壕溝的木樁也需要士兵負擔,這些加起來已達15kg,如果這些全都算上,那麼軍團士兵要揹負的重量就達到了可怕60.6kg。

顯然,羅馬人不是超人,揹負著60公斤重量行軍,沒到戰場就要把自己累死。那麼羅馬士兵正常情況下是揹負著多少重量行軍的呢?德國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由一群既非遠動員,又不是體質特別突出的成年男性,接受行軍訓練後背負45kg的物品做長期行軍,而他們成功地以平均每天25公里的速度走了500公里,在路途中他們還翻閱了阿爾卑斯山。而古羅馬兵書《兵法簡述》的作者,給出的揹負重量也與此相似。


戰車的發動機:羅馬軍團的後勤系統

【現代人曾經做過實驗,史書裡說的羅馬士兵負重行軍,是可行的】


那這四十多公斤之外的東西,要誰來背呢?在羅馬軍團裡,每8個軍團士兵為1班,每個班都有2頭騾子,負責揹負物資。當然,這兩頭騾子不只是要背士兵的個人物品,還要馱負整個班的公有物品,像能容納整個班的營帳,就有40kg,還有用來磨麵粉的石磨,重量可達27kg,再加上16根用作營地圍牆的木樁,重量有40kg,在加上其他一些物品,整個營帳共享的物品達145kg,如果再加上士兵額外攜帶的糧食,那一個班加上兩頭騾子,能運載整個班11~13天的口糧。

然而這還只是一個8人班所需要攜帶的物品,如果對象擴大到一整支軍隊,那需要帶的東西數量就變得極為龐大了。首當其衝的便是口糧,事實上8人班攜帶的口糧,只夠士兵食用,甚至都不包括馱獸要吃的草料。即便如此,通常也就帶15天的糧食,如果士兵要帶上20天以上的糧食,其他輜重就需要扔給輜重隊,只攜帶武器裝備和糧食上陣。而一支軍隊,不可能只保證士兵15的糧食需求,至少也要有一個月的糧食。而牲畜們需要的糧草則更多,光要保證糧食的充足,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了。


軍團的糧食補給


一支羅馬軍團有4800名士兵,1200頭配給士兵的騾子,那需要多少糧食呢?士兵的口糧你已經知道,騾子的口糧,一天是10kg,為士兵的十倍。這意味著,1200頭騾子,每天需要1萬2千公斤的草料,加上士兵一天的4800公斤口糧。短短一天時間,一個軍團就需要消耗至少1萬7千公斤以上的糧草,如果是30天,則需要51萬公斤,也就是510噸的糧草。


戰車的發動機:羅馬軍團的後勤系統

【當需要停歇時,士兵的物品可以簡單地架在地上而不用沾到滿是泥土的地面】


510噸糧食意味著,靠陸地運力幾乎不可能滿足這個糧食的缺口。一頭騾子能運載135kg的物品,甚至抵不上它自己30天所吃的糧食。要滿足騾子30天的口糧,只能靠牛車來滿足。牛車的運力遠強於騾子,只是由於對地形有需求,必須在足夠平坦的道路上才能使用,所以才沒能普遍裝備到整個軍隊上。根據估計,一輛牛車能拉500公斤的糧食。但是,一頭牛一天需要的糧食就要18公斤,30天就是540公斤,所以即使是牛車,也是對這510噸糧草無能為力的。

事實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代軍隊對糧草進行補給的方法一般都是就地補給。如果讓騾子吃路上長出來的草,那其實只需要再額外給它喂2kg的草料就能讓它保持健康,一頭騾子一個月下來也只需要60kg的額外草料,而驢子甚至完全不需要額外的草料就能活下來。

士兵的口糧,大部分也是通過獲取當地的糧食來進行補充的。古代地中海軍隊,都會專門組織搜糧隊去當地的村莊裡徵用糧食,或者直接到田裡收穫糧食。也是因為這樣,古代地中海軍隊一般都選擇在夏季秋季作戰,因為那個時候正是莊稼收穫的季節。


戰車的發動機:羅馬軍團的後勤系統

【英勇作戰的軍團士兵,是帝國最為堅固的防線】


事實上,就算不管糧食,軍隊的後勤也不能全靠運輸。一個極為常見但生命又極其需要的資源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個資源就是水。軍隊中,每個士兵每天都需要至少2公升的水,一支4萬人的部隊,每天至少需要14萬公升水,其中人需要8萬公升,馱獸等牲畜需要6萬公升,換算成重量單位就是140噸的水,一支軍隊能勉強帶上幾天份的水,但時間一長,攜帶足夠喝的水就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所以就地補給是古代軍隊物資補充手段的常態,除了就地徵用,直接在田裡收穫糧食,古代軍隊一般還會通過向盟友索取,或者在當地購買糧食的方式來進行補給,當然,劫掠敵人是士兵們最鍾愛的方式。


軍團的後勤系統


雖然羅馬軍團受制於科學技術的水平,主要採取的補給方式也是就地補給,但是在環地中海區域,軍團是完全能做到靠補給線的運輸來滿足軍隊的糧食需求的。在公元前42年的巴爾幹半島,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在與屋大維和安東尼大戰時,就依靠補給線拖得愷撒派極為難受。當時共和派離海更近,只有幾十公里。於是他們便打造起一道防線,用來保護連接軍營和海邊補給基地的補給線。當時共和派足有19個軍團,大約8萬人的軍隊,他們不需要進行就地補給,也能獲得比愷撒派要充足得多的糧食。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點,全靠古典歐洲發達的海運能力。


戰車的發動機:羅馬軍團的後勤系統

【羅馬時期的商船,經常會為戰爭運送物資】


羅馬商船平均載重量是30~40噸,要滿足8萬人3個月的口糧,只需要70艘30噸的船,花120天來回運送三次。可以說,誰佔領了制海權,誰的後勤補給就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且羅馬人更快地運送糧食,會在補給線上修建一個又一箇中轉站,運輸隊只在中轉站之間運輸,這種運輸方式能使得運輸的速度變得更快。

在應對不同環境時,羅馬人也有不同的方法。羅馬人陸上運輸隊的編制,分為四種,1、跟隨獨立單位的運輸隊,負責運載工具和物資;2、為整個軍隊運送裝備和補給的部隊;3、軍官的特別運輸隊,專門運載軍官的個人物品;4、運輸圍攻器械的運輸部隊。

第一種運輸隊就是上文提到的每個8人班擁有的2頭騾子,算到整個軍團上則是1200頭。這種運輸隊是隻和這些獨立單位掛鉤的,其目的是使作戰部隊隨時都有馱獸幫助運送物資,而且後勤部隊能一級一級拆分而不用擔心造成管理混亂,而且這種運輸隊一般都是由騾子進行運送,能走一些道路坎坷不平的地區。


戰車的發動機:羅馬軍團的後勤系統

【負重行軍是軍團士兵艱苦的經歷,百夫長以及更高級的軍官,則不需要承受這種待遇】


第二種運輸隊則是獨立於軍團之外,專門負責運送大宗物資的運輸隊,通常來說這種運輸隊負責運送的都是糧食,而且規模較大,而且一般都會使用牛車、驢車這種要求道路平坦的運輸工具。

第三種運輸隊只是軍官的私人運輸隊,規模作用都不大。第四種運輸隊則是在需要運送攻城器械時會組建的運輸隊。

這種編制,使得軍團在遇到道路狀況糟糕的時候,能夠脫離其他的運輸隊,只帶自己的綁定騾子隊,輕裝簡行,快速出擊。而當道路狀況不錯時,就又能通過使用大規模運輸隊來保持充足的物資供應。

正是得益於羅馬人這種完善的後勤體系,軍團才能在地中海打下赫赫威名,羅馬帝國,才能從血與火中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