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語”都見了上帝,為什麼還有執著於“方言”?

當一個地方實現充分的“互通”後,它上面生活的人只有“利益”的多元化,而沒有文化上的“本質”多元化。

“拉丁語”,作為古羅馬時代的通用語言,在現在幾乎就是門“死”的語言!用我們國人的話來說:見了上帝。

“拉丁語”都見了上帝,為什麼還有執著於“方言”?

語言由口音和文字組成。兩者相互維持才能實現記錄經典的效用,而經典關乎文明社會的長久和影響力。反過來,社會對語言維持語言的活力與生命力。

成熟社會的人先天會對事物的“對與錯”有很深的認識,後天的影響在於促使人對“利害”進行選擇。社會在兩方面對“人”產生影響:①文明人②促使人進行“選擇”。

“拉丁語”,有種說法:古羅馬亡於蠻族、拜占庭毀於奧斯曼後,“拉丁語”逐漸地方化,更具有地方的發音、詞彙、語法,某種程度也是“拉丁語”的“涅槃重生”。但是,它們這些後裔想重二合一、返祖,是不可能的。經過幾代後,N代後的語言重新成為一門有影響的國際語言,它身上“拉丁”的痕跡將更加少。就像“你的兒子不是你,你的N代子嗣的榮耀只是你的一點光榮”。就像英語與拉丁語,法語與拉丁語,我們恐怕很難將兩者緊密聯繫在一起!

“方言”

相比內地,沿海地區的“方言”可能消失的更快、更徹底。這是因為這些地區利益的多元化更加本質,像“方言”、“文化”只是一種噱頭!因為不是本質的東西,它就不會有本有的鄭重!普通人的選擇不會因為“虛假”、“不切實際”的願望,為別人的利益而堅持。

“拉丁語”都見了上帝,為什麼還有執著於“方言”?

大家都知道,經濟實力會產生超越局部的影響力,具體表現在輿論方面。但正是如此,更加加速“方言”生命力的“消逝”!這些地區吸引人來到這裡,似乎被迫接受它,似乎這些人原本地區的“方言”因失去人口而更容易失去“方言”的活力。可是,恰恰相反的結果。因此相比沿海地區對“方言”的消逝,他們的焦慮感較弱。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結果?

作為本地人或者新一代人,在既會本地話又普通話和只會普通話,你會選擇什麼?

就人類本性來說,他當然會選擇後者!而內地就沒有“這種”強烈的壓力,所以改變的就慢!

“拉丁語”都見了上帝,為什麼還有執著於“方言”?

近代,很多沒有文字的語言,被外國人通過字母構建成一種“文字”,如果仔細看看,無論詞彙的借用,還是語法構成,可以看成某種方言了。但是越是發達的地方,越和主流語言接近。通過強制或“民族主義政策”可以有所改變,也可能是談判籌碼,和犧牲品。權力來自公民,但總經理、公關部門與各個團體聯繫更緊密。由利害得失選擇,妥協非本質的噱頭,拋棄“弱者”的己方,也就是共同利益改變,共同意識形態也會發生改變。

試想:盤子越做越大,所佔份額縮小,本地人間的不平衡加劇(雖然都受益),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妥協成為可能。

南方“方言”,很有特色,聯合國似乎將它們有些定義為“語言”,甚至有人認為古漢語的正統傳承者,所以執著於此。

假定這些方言都是各時期的古音,保留了很多當時的東西,是對的,相比現實,更具有研究價值。因為改變的是說這些方言的本人。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可惜社會影響個人啊。

炎黃貴胄,煌煌中華,萬年無期,與君共勉!

“拉丁語”都見了上帝,為什麼還有執著於“方言”?

[原創首發]

小便:話史煙雲

注:圖片來自網絡

性質:漫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