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家族“傲慢”的權勢,結束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兩漢的命運

相同的事情於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影響。

外國人總說:刑法或社會只能懲罰人的行為,而不涉及人的言論與思想。


那麼事情與人,誰更能決定外界的看法呢?

小編常常有一種困惑:評論一件事情,到底要使哪一種立場才是合適的?立場本身是沒有對錯的,然而,利害關係是它的屬性。立場的建立,除了閱歷和智慧,更多的是家庭與社會的反映,時至今日,卻無法準確確定這一事實。

衛青家族“傲慢”的權勢,結束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兩漢的命運

人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自人類社會建立之時,一切都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之上,理性(上帝)只是不過加以補充而已。換句話,自然的事情不必贅述,特殊的事情予以強調。

歷史的基色往往是“因循演進的”,變化是偶然因素導致的,有偶然之事重複出席,則常視為自然,其實不然。

衛青家族“傲慢”的權勢,結束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兩漢的命運

秦漢經常被視為歷史的轉變,是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著貴族政治的遺蹟。外戚異於功勳貴族、官僚貴族和血緣貴族,包含著它們之中的一些要素,但有本質的區別!

兩漢的興亡史包含著:農民起義、外戚、權臣、宦官以及軍閥割據。但是歸根到底始於“外戚”。

衛氏家族權傾一時,出過兩位漢軍的精神領袖“衛青、霍去病”,同時也有嫡親的皇后和太子。這種權勢、威勢或者影響已經超過了呂氏家族和後來的王氏家族。

權勢產生傲慢,傲慢毀滅權勢,縱然當事之人睿智,但是“發於中而形於外”,理性畢竟是少數,可以改變事情的走向,但也可能微乎其微。

因為,漢武帝代表的是過去與現在,衛氏家族代表的是漢朝的未來,同時衛氏家族離不開漢武帝的信任。兩種極盛的權勢、傲慢,兩種能得到社會極大承認的權勢、傲慢,兩種道德的衝撞,只能產生同歸於盡效果。

道德,即是信仰。

信仰堅定的人才能堅定不移地相信制度,此後的漢朝,一直在尋找信仰,直至王莽復辟失敗。

然而,社會的信仰是自然存在的,將信仰作為理性特殊的事情來尋求,本身就是一種混亂的表現。

衛青家族“傲慢”的權勢,結束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兩漢的命運

東漢王朝的滅亡更加揭示了這一點!讖緯之說虛無縹緲。錢穆先生曾說,東漢王朝相對於西漢王朝來說“以人事來代替制度”,以人事的不停變換,換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個人的理性代替了社會的感性,個人的理性代替了社會的信仰。

衛青家族,是制度的自然產物,是制度的延續、王朝的未來。以個人的理性,以及後來者的法家思維或者權謀的思想來分析這件事情,感覺有點南轅北轍。政治不只是法家,可能其中法家部分較為詳細,但有時喧譁可能掩蓋事情的本來面目。

衛青家族“傲慢”的權勢,結束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兩漢的命運

漢武帝劉徹的重孫子劉病已——漢宣帝,雖然重登帝位,但是“王霸”之道,卻是“因循巫蠱之舊事,而成之新事”。

衛氏家族覆滅的後續

漢以強亡,說的更準確的是漢宣帝劉病已之後,更應該強調的是“亡”。

衛青家族,傲慢的權勢,亡了!她的後裔帶來了一種新的、不同於他的治國之道,兩漢亡了!

衛青家族“傲慢”的權勢,結束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兩漢的命運

end

編|話史煙雲【原創首發】

(讀史感悟)(圖片來自網絡、影視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