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立在坟前的杂感


清明,立在坟前的杂感

说起清明节,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唐朝大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三言两语,便描绘出一幅江南清明时的灵动水墨,至于为何在春雨纷纷时选择上坟扫墓,追思故人。雨者,天之眼泪,恰与睹物思人,黯然神伤相吻合吧!

今年的清明和往年一样,依旧春雨连绵。我带着我的儿侄们,跋山涉水,把零星分布在故乡荒野的先辈们的坟墓,逐个清理,上香焚纸,一一祭拜。虽然我们年年做着重复的事情,可绝大多数人都和我那不谙人事的儿侄们一样,不明白为何年年清明要千里迢迢,回归故里,修茸祖坟,焚香祭拜。每次祭拜完祖先,我总是深情的对后辈们说:“清明节最大的意义就是寻根问祖,慎终追远。”

我们的种族文化是以儒家的“孝"道为中心,父母在生时,儿女要对他们恭敬孝顺。父母去世了,也时常要去他们的坟前,念及他们过去对我们儿女的好,不能把他们给遗忘。也许大多数人也和我一样,父母再世时,他们那为了家,为了儿女无私的付出,我们总是坦然的接受,从未有所感恩。直到有一天,我们再也享受不到他们这种不求回报的爱,或者是自己也为人父母时,才会深深的体验到父母恩情的伟大。

我们站在先人的墓碑前,当然有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牲牺的先烈,也有为追求精神自由而舍生取义的先贤。他们的精神高度是我们凡人所无法企及。他们有的无名无姓,有的尸骨无存,但他们留芳千古,对于他们,我们只能顶礼膜拜,高山仰止。其实,大多数躺在坟茔里面的,都像我的父母一样,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也未能干出惊世骇俗的大事来。自从出生那一刻起,勤劳,善良,朴实,一辈子辛苦劳作在地里刨食,安守本份,节衣缩食,把一帮子儿女拉扯大,腰弯了,头发白了,只要还能动弹,接着又忙忙碌碌带孙儿带孙女……直到有一天,平静的离世,回归这山野坟茔。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为了家,为了孩子,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有吃过一顿舒心的饭菜,但他们自生至死,从无半点怨言。每个人的能耐有大小,但只要父母能把我们拉扯成人,就足够让我们儿女立在他们的坟前燃烛焚香,感恩跪拜,永不相忘!

所以也只有在清明时节,我和我的后辈们并排立在祖先的坟前。我们才会深深的感触:无论先人们在生时是达官贵人,抑或是一介草民,死后都被黄土青草掩埋,他们遗留给子孙后人的,只是墓碑上的名字和一份隽永的精神,以及后人对他们在情感上的一次次深刻缅怀。我忽然想起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喋。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意有些消极,但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大多数人也和他们一样,生时极其的普通平凡,死后也是默默无闻,无闻的只有自己血脉相传的儿孙能在每年清明时才偶尔记起,挂念一番。所以我们清明节立在他们的坟前,看清了前辈的一路走来,我们才能看淡自己的身后世事。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终究和先人一样,平常如是,甚至卑微,卑微的如荒郊野岭坟上一钵黄土,风吹雨淋,化作尘埃,终归山陵。所以现实中的世事终将看透,什么荣华富贵,什么爱恨情仇,一切都是暂时,终将过眼云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平常心对待生活!

今年的清明依旧冷风冷雨。可我们依旧对祖先坟茔祭扫不误,为了老祖宗遗留下的精髄的传承与恪守,我当如此,我的后辈也应如此,今年如此,来年也应如此……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清明,立在坟前的杂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