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立在墳前的雜感


清明,立在墳前的雜感

說起清明節,大家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唐朝大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三言兩語,便描繪出一幅江南清明時的靈動水墨,至於為何在春雨紛紛時選擇上墳掃墓,追思故人。雨者,天之眼淚,恰與睹物思人,黯然神傷相吻合吧!

今年的清明和往年一樣,依舊春雨連綿。我帶著我的兒侄們,跋山涉水,把零星分佈在故鄉荒野的先輩們的墳墓,逐個清理,上香焚紙,一一祭拜。雖然我們年年做著重複的事情,可絕大多數人都和我那不諳人事的兒侄們一樣,不明白為何年年清明要千里迢迢,迴歸故里,修茸祖墳,焚香祭拜。每次祭拜完祖先,我總是深情的對後輩們說:“清明節最大的意義就是尋根問祖,慎終追遠。”

我們的種族文化是以儒家的“孝"道為中心,父母在生時,兒女要對他們恭敬孝順。父母去世了,也時常要去他們的墳前,念及他們過去對我們兒女的好,不能把他們給遺忘。也許大多數人也和我一樣,父母再世時,他們那為了家,為了兒女無私的付出,我們總是坦然的接受,從未有所感恩。直到有一天,我們再也享受不到他們這種不求回報的愛,或者是自己也為人父母時,才會深深的體驗到父母恩情的偉大。

我們站在先人的墓碑前,當然有為國家民族利益而牲犧的先烈,也有為追求精神自由而捨生取義的先賢。他們的精神高度是我們凡人所無法企及。他們有的無名無姓,有的屍骨無存,但他們留芳千古,對於他們,我們只能頂禮膜拜,高山仰止。其實,大多數躺在墳塋裡面的,都像我的父母一樣,並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抱負,也未能幹出驚世駭俗的大事來。自從出生那一刻起,勤勞,善良,樸實,一輩子辛苦勞作在地裡刨食,安守本份,節衣縮食,把一幫子兒女拉扯大,腰彎了,頭髮白了,只要還能動彈,接著又忙忙碌碌帶孫兒帶孫女……直到有一天,平靜的離世,迴歸這山野墳塋。他們一輩子,辛辛苦苦,為了家,為了孩子,沒有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沒有吃過一頓舒心的飯菜,但他們自生至死,從無半點怨言。每個人的能耐有大小,但只要父母能把我們拉扯成人,就足夠讓我們兒女立在他們的墳前燃燭焚香,感恩跪拜,永不相忘!

所以也只有在清明時節,我和我的後輩們並排立在祖先的墳前。我們才會深深的感觸:無論先人們在生時是達官貴人,抑或是一介草民,死後都被黃土青草掩埋,他們遺留給子孫後人的,只是墓碑上的名字和一份雋永的精神,以及後人對他們在情感上的一次次深刻緬懷。我忽然想起南宋詩人高翥的《清明》: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喋。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詩意有些消極,但現實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大多數人也和他們一樣,生時極其的普通平凡,死後也是默默無聞,無聞的只有自己血脈相傳的兒孫能在每年清明時才偶爾記起,掛念一番。所以我們清明節立在他們的墳前,看清了前輩的一路走來,我們才能看淡自己的身後世事。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終究和先人一樣,平常如是,甚至卑微,卑微的如荒郊野嶺墳上一缽黃土,風吹雨淋,化作塵埃,終歸山陵。所以現實中的世事終將看透,什麼榮華富貴,什麼愛恨情仇,一切都是暫時,終將過眼雲煙!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平常心對待生活!

今年的清明依舊冷風冷雨。可我們依舊對祖先墳塋祭掃不誤,為了老祖宗遺留下的精髄的傳承與恪守,我當如此,我的後輩也應如此,今年如此,來年也應如此……

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清明,立在墳前的雜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