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名將李典


東漢末年名將李典


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鉅野)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將。

李典自幼好學,不樂兵事,起初治民,後來從軍。並從徵河北、荊州、西涼等地,屢立戰功。曾在博望坡之戰識破劉備的偽遁之計,救下了夏侯惇、于禁。又參與了逍遙津之戰。

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時去世。

曹魏建立後,追諡李典為愍侯。李典既非被殺,也非君王,其諡號的含義應當與耿弇、寇準相同,表達了世人對李典人生經歷的憐憂。

東漢末年名將李典


李典年少時好學,不愛好征戰,於是拜師讀《春秋左氏傳》,熟讀各種書籍。

建安五年(200年),李整死後,李典任潁陰縣縣令,擔任中郎將,統領李整的部隊。曹操認為李典是個可造之材,讓他試著管理百姓。升遷為離狐太守。時值官渡之戰,李典帶領家族的人以及所轄部隊運輸糧食布匹供應軍需。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敗逃之後,李典被任命為裨將軍,在安民屯兵駐紮。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在黎陽攻打袁譚、袁尚,於是派遣李典與程昱等將領用船將軍糧運輸過去。正趕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帶領部隊駐紮在河上,斷絕了水道,曹操下令李典、程昱說:“如果船過不去,就走陸路。”李典與各將領商議說:“高蕃的部隊缺少兵甲只是依仗水勢,士兵有輕敵的心思,攻打他們一定能夠取勝。在軍隊可以不聽聖旨;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的事,自己做主也可以,應該立即攻打。”程昱也這樣認為。於是向北渡過黃河,攻打高蕃,取得勝利,水路終於暢通。


東漢末年名將李典


建安十九年(214年)十月,曹操自合肥還,李典與張遼、樂進在合肥駐紮。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孫權指揮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張遼打算按照教諭與李典一同出城交戰。樂進、李典、張遼平常都互不和睦。特別是,李典的至親(李乾、李整)、宗族與呂布集團有著血海深仇,故而,李典、張遼之間有舊日的仇怨。張遼擔心李典不從,李典慷慨的說:“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如果可行)我怎麼能夠因為私怨而不顧大局呢!”於是,率領部眾與張遼一起打敗趕走了孫權。李典加封賞地住戶一百戶,加上以前的封賞共三百戶。

李典愛好學問,注重儒雅,從來不和別的將領爭搶功勞。尊敬賢士大夫,恐怕有禮節不周的地方,軍營的官兵都認為他是長者。三十六歲時去世,他的兒子李禎繼承他的爵位。

魏文帝曹丕代漢稱帝后,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戰的功績,諡為愍侯,追加李禎食邑百戶,另外又以百戶封了李典的另外一個兒子為關內侯。

正始四年(243年),李典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李典人物評價

曹丕:“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陳壽:“①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②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

王沈:“典少好學,不樂兵事。”

孫盛:“至於合肥之守,縣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必懷貪墮;以致命之兵,擊貪墮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而必固。是以魏武推選方員參以同異,為之密教,節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妙夫矣!”

沈林子:“耿純盡室從戎,李典舉宗居魏。林子雖才非古人,實受恩深重。”

張預:“孫子曰:‘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典不從太祖之命而破高蕃。又曰:‘佯北勿追。’典謂賊無故退而不可追。又曰:‘上下同欲者,勝。’典不以私憾害公,而率眾破權是也。”

蘇籀:“錯捐金帶子輿臺,李典張遼安在哉。濟溺我應知大略,摧鋒人自得高才。”

胡三省:“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薛悌文吏也,使勿得與戰。”

黃道周:“魏擊譚、尚,兵至黎陽。命典與晃,船運軍糧。高藩絕水,船不得行。藩軍少甲,恃水而強。典窺懈怠,專制殺傷。既通水道,功不可量。劉皇伐鄴,惇、典守疆。忽燒屯去,惇欲追亡。典曰不可,設伏需防。惇不肯聽,被劫始忙。賴典救援,方兩相當。宗都甚重,散往招張。徒詣魏郡,彼此安康。遼欲擊賊,悉典仇方。典為國家,私憤久忘。盡力破賊,忠勇名揚。”

趙翼:“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