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此文僅為一家之言,標題所言漢室指的是東漢朝廷,並非是蜀漢割據勢力。文章只是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上來做評價,不存在對諸葛亮及劉備集團的故意抹黑。如有異議,歡迎討論。

三國這一動亂時期,英雄輩出,拋開曹操、關羽、呂布等人暫且不論,僅說諸葛亮其人,後世之人評價近乎於一個神人,一個無所不能的人、一個無可挑剔的完人和聖人。然而,不論是《三國志》還是演義小說《三國演義》,只要我們細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在諸葛亮身上有著許多令人思索和懷疑的東西。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諸葛亮影視劇照

猶如屢次在魯肅面前賣弄才華並戲耍之;三氣周瑜、巧借荊州、哭靈弔孝等。讓關羽去放曹操卻偏偏要關羽立一軍令狀,難免讓人覺得他有些虛偽,玩弄權術。尤其是那篇千古流傳的《隆中對》,究竟為劉備謀劃了什麼?他投靠劉備是出於什麼樣的動機?和魯肅搞的孫劉聯盟又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

一句話概而括之,是為了割據、為了稱雄稱霸、為了分裂天下。

一、為割據勢力,積極聯動,營銷自己

東漢末年,天下分崩,豪傑並起,戰亂頻繁。中原地區陷入到了空前的動盪和混亂中,大大小小的軍閥稱雄,相互吞併,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和痛苦。人民渴望著統一,在諸葛亮尚未出山之前,大漢丞相曹操,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統一了北方,並進一步為最後全國統一做了積極的準備。

此時的諸葛亮,雖隱居隆中,但卻與荊州一帶的豪強地主和社會集團有著密切聯繫。當地有名的龐德公、司馬徽對他都非常的賞識,與荊州名士孟公威、石廣元、徐元直、崔州平結成了密友,並娶了當立大地主黃承彥的女兒。這些都說明諸葛亮是有著明確的政治野心,對天下的形勢是非常瞭解的,同時也對廣大人民渴望統一的願望非常清楚。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曹操影視劇照

這個時期的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之後,擁兵八十三萬,會師南下,意在掃平江南,統一天下。不僅軍事勢力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有絕對的政治優勢。手底下文臣武將,皆是當時名人志士。孫劉不敵是顯而易見的,統一天下近在咫尺。

這一點,相比諸葛亮也是非常清楚的。如果諸葛亮真是心懷天下大義,就應該回避劉備的邀請,促成這全國統一的大業的實現。但是,諸葛亮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一頭扎進了劉備的懷抱之中。

為了劉備個人利益,也為了實現他自己的政治抱負,不顧天下百姓的期盼,不顧歷史大潮發展的必然趨勢,樹起了抗曹的大旗,阻撓和破壞統一大業,支持和幫助劉備搞分裂。尤其是那篇經過長期醞釀,精心策劃的《隆中對》:為劉備指出了奪取荊州、攻取西川,三分天下的戰略路線。這可以說是諸葛亮為劉備精心準備的一份厚重、嚴密、完整、目的明確的大禮。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劉備影視劇照

各位看官看到這,或許會說,曹操是為統一天下,諸葛亮又何嘗不是,憑什麼說諸葛亮是在搞分裂。且聽我慢慢說來:

(一)如果說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勢力足以和曹操抗衡,在經過和曹操的較量之後,不論誰勝誰敗,都可以迅速控制局面,統一天下。這就可以說是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也是為了天下一統。而事實情況是,當時的劉備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連一塊立足之地都沒有,隨時都有可能被曹操所滅,哪裡還談得上一統天下。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諸葛亮畫像

諸葛亮所謂的一統天下不過是一個遙遠的夢想罷了,他的直接動機是把劉備這個垂死的軍閥重新扶持起來,佔據荊州、西川,以達到三分天下的目的。

(二)當時曹操是大漢丞相,代表著朝廷,南下討伐孫權和劉備是上合天意、下順民心之事。而劉備卻公開予以對抗,在漢獻帝尚在的情況下,不與朝廷合作,是不是一種反叛?諸葛亮三分天下,是不是搞分裂?

(三)既然都是為了統一,安撫天下百姓,那麼曹操代表朝廷統一天下,乃是大勢所趨,有什麼不好?為什麼就非要由劉備來統一?而且,三足鼎立之後,諸葛亮數次伐魏,無功而返,最後仍是由代魏而起的晉將天下統一。

二、三分天下,勢力分割,帶給了百姓什麼樣的負擔

由於諸葛亮和魯肅搞的孫劉聯盟,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將近在咫尺的天下一統局面拂袖而去。直到公元280年,西晉興兵滅吳,才使長達九十多年的分割局面重新歸於一統。倘若從公元208年赤壁大戰算起,這一統一局面卻足足遲到了七十多年。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赤壁之戰 畫像

在這七十多年的分割局面中,又帶給了普通百姓多麼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災難。

(一)先從東吳說起

赤壁大戰前夕,東吳僅有士兵三萬多,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東吳大臣如羊畏虎,極力勸孫權投降。東吳政權已是搖搖欲墜。

孫劉聯盟的實施,又將這個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穩定了下來。三分天下之後,孫權為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加緊了對百姓的剝削,徭役、賦稅進一步加重,引起了大臣的擔憂。顧雍、陸遜都認為百姓負擔太重,難以承受,建議減輕。但晚年的孫權,極其固執,剛愎自用,不聽勸諫。說道:

如果我們只是坐擁江東,以現在的兵力就夠了,賦稅可以減輕,但從長遠考慮,我們是要一統天下的,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和積蓄。百姓勞苦我是知道的,但不這樣又能怎麼辦呢?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孫權影視劇照

孫權的暴政終於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公元234年,廬陵發生了李桓、羅歷為首的農民起義。236年,又發生了吳遂領導的農民起義,各地群眾紛紛響應。直到這時,孫權才清醒過來,臨終前留下一道“省徭役,減賦稅,除民所患苦”的命令,但為時已晚。

孫權死後,太子孫亮繼位,輔政大臣諸葛恪不體恤民情,在執政第二年,就動員二十萬大軍,傾巢而出,向魏國發動進攻,結果卻自取其辱,全軍覆沒,進一步激化了軍民的憤恨情緒。被孫峻和孫亮合謀殺死。之後,東吳政權進一步腐化、墮落、殘暴,直至孫皓達到極點。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孫皓影視劇照

孫皓是個暴君,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對臣子濫用酷刑,甚至用燒紅的鐵鋸將中郎將陳聲的腦袋鋸掉,搞的東吳上下驚恐,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又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費用以億萬錢計,造成了“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蓄”。

終於,在公元266年、279年先後發生了施但和郭馬領導的兵民暴動,給東吳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二)在看蜀國

對於蜀國來講,西蜀百姓一共兩次直接遭受戰爭的損害。第一次是三分天下過程中,劉備入川,一路過關斬將,儘管未能造成重大傷亡,但仍給西川帶了極大震動,權利更變所引起了惶恐是很長時間才消失的。

第二次就是鄧艾、鍾會入川,蜀國群臣上下莫不驚動,儘管姜維、諸葛瞻奮力抵擋,終是沒能挽救蜀國滅亡的命運。雖然這次戰爭經歷的時間不長,且都是小型戰役,但由於政局動盪,人心混亂,造成的巨大破壞以及由此帶來的惡劣影響,對蜀國百姓是難以承受的。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諸葛亮、劉備影視劇照

再有就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北上伐魏。第一次伐魏是公園227年,距劉備稱帝、蜀漢建立僅有五年的時間。用五年的時間準備來統一天下顯然是不可行的。況且在這五年之間,蜀國還經歷了夷陵、征服孟獲的戰爭,本身的消耗就非常大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均是失敗告終,這本就是預料之中的事,諸葛亮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心理是我無法理解的,以弱小之國伐強大之國,無異於蚍蜉撼樹,以卵擊石。這實在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從公元228年開始到公元234年結束,這場伐魏之戰持續了七年之久,出動兵力幾十萬人次,消耗的財力和人力是難以估算的。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而造成北伐失敗的原因,在我看來,除了第一次馬謖失街亭造成被動之外,其餘幾次都是糧盡而還、糧盡退軍。或許有人會說,這是蜀國道路崎嶇,造成運輸困難,供給不繼。我不這樣認為,戰爭歷來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作為一個軍事家的諸葛亮,在戰爭前夕怎可能不把糧草準備好,並派合適的官員進行押運呢?不然“木牛流馬”是隨隨便便就發明了?

唯一的解釋就是,蜀國國庫空虛,根本就沒有儲備,所以一旦戰爭超過預定期限,送糧官無糧可送,前線將士也只能糧盡而還了。

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由於連年的戰爭,大大分散了諸葛亮的精力,身為丞相的諸葛亮,按理來講應該是坐鎮成都,總攬全局,扶持那個不爭氣的阿斗,外和諸藩,內修政理,把經濟搞上去,使國家安定,有了充足的準備後,再商議北伐之事。

然而,諸葛亮卻常年在漢中訓練士卒,連續不斷的去騷擾魏國。而大本營成都,卻已是宦官專權,奸佞當道,這樣蜀國怎可能不亂?

(三)孫劉聯盟的破裂

三分天下之後,孫權和劉備在對於荊州所有權的問題上,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東吳利用關羽襲取襄樊之際,採納呂蒙建議,用偷襲的手段奪取了荊州,並殺掉了關羽。這引起了劉備的極度不滿,當然也引起了諸葛亮的不滿,因為丟失荊州,就意味著他從東西兩頭北上伐魏的計劃徹底破產。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孫權影視劇照

於是乎,劉備不聽勸阻,一意孤行,於公元221年討伐東吳。這次戰爭蜀國出動兵力八萬之多,水路兩軍戰線長達七百餘里。吳蜀對峙長達七個月之久,隨後東吳大將陸遜採取拖延戰術,誘敵深入,利用火攻,一舉打敗了劉備。殺死劉備一萬餘將士,使劉備的戰船、器械、軍資,喪失殆盡,元氣大傷。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夷陵之戰~火燒聯營七百里 影視照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這次戰爭消耗的兵力,經歷的時間,對於蜀國來說都是巨大的,戰爭的失敗對於蜀國及其蜀國的百姓帶來的災難也是難以想象的。

僅用人口數量粗略算一下,夷陵之戰(出動兵力八萬,傷亡三萬餘)、六出祁山(出兵人次三十萬,傷亡五萬餘)、七擒孟獲(出動兵力二萬餘,傷亡五千餘)的戰爭中,大量的青壯年或死或傷,就造成了到了蜀國末年,註冊戶籍僅為二十八萬戶,人口僅有九十四萬(劉備稱帝之時,註冊戶籍為二十萬戶,人口約九十萬)。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魏、蜀、吳三國割據示意圖

也就是說,從公元222年到公元258年,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人口僅僅增加了四萬,還不如現在一個縣的人口增長快,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到了蜀國末年,兵士達十萬二千人,官吏達四萬人,平均每兩戶就要負擔一個官兵,還有大量的傷殘軍士需要供養,蜀國百姓生活困苦可想而知。

由上可以看出,東吳和西蜀百姓所經歷的這一切都是由分裂直接帶來的。東吳並沒有在政治上採取撫民的政策和措施來籠絡人心,發展經濟,而是荒淫無道,急功近利,壓迫百姓。蜀國在短短的幾十年間,雖然諸葛亮搞了一系列的勸農扶桑、扶植鹽鐵等發展經濟的措施,但是卻遠遠趕不上戰爭所帶來的破壞。

三、三分天下,劉皇叔真是正統?

長期以來,史學家和文學家總認為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所以就把劉備當做了正統。這是一個很令人懷疑的問題,劉備憑什麼能夠做正統呢?就因為他姓劉,是皇室宗親,是中山靖王之後,被漢獻帝尊稱為皇叔,就代表了皇權?代表了正統?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劉備影視劇照

這實在是不通,要說皇叔,劉表、劉璋哪個不是。而且劉表、劉璋都有職有爵,代表著朝廷行使管理職能,所以從公從私都要比劉備和漢獻帝親近的多,而劉備無職無爵,是從半路殺出來的一支,獻帝呼喚一聲皇叔也不過虛應其情罷了。

再者,從血緣關係來講,劉備和漢獻帝早已出了五伏,從來沒有過來往。更重要的是獻帝代表著劉姓家族,更代表著朝廷和權利。皇叔僅僅只是個稱呼而已,又有何資格分崩離析、另立中央呢。

如果劉備為正統,那麼劉表或者劉璋任意一人在荊州或益州稱孤道寡,都自然是正統了。

四、歷史上對諸葛亮提出的疑議

蘇軾的《諸葛亮論》對諸葛亮提出了懷疑和非難。就連裴松所注的《三國志》中也提出了這類似問題。

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恥之,欲信大義於天下。當此時,曹公威震四海,東據許、袞,南牧荊、豫,孔明之恃以勝之者,獨以其區區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至蜀,不數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劉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卻哉!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漢獻帝影視劇照

而說的最明白的卻是元人陶宗儀的《論秦蜀》,摘錄如下:

文豹曰:“古今論孔明者,莫不以忠義許之。然餘兄文龍,嘗考其顛末,以為孔明之才,謂之識時務則可,謂之明大義,則未也。謂之忠於劉備則可,謂忠之於漢室則未也。其說有四:一者,備雖稱為中山靖王之後,然其服屬疏遠,世數難考。溫公謂猶宋高祖自稱楚元王后。故《通鑑》不敢以紹漢統,況備又非人望之所歸。周瑜以梟雄目之,劉巴以誰人視之,司馬懿以詐力鄙之,孫權以猾虜呼之,亮獨何見而委身焉?藉使以為劉氏族屬,然獻帝在上,猶當如光武之事更始,東征西伐,一切聽命焉,可也。二者,備之枉駕草廬也,始謀不過曰:‘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其辭甚正,其志甚偉。自亮開之以跨荊益成霸業之利,而備之志向始移,無復以獻帝為念。由建安舉兵以來,二十四年,天子或都許,或居長安,或幸洛陽,宮室煨燼,越在籬棘間,備未嘗使一介行李詣行在所。今年合眾萬餘,明年合眾三萬,未嘗一言稟命朝廷,而亮亦未嘗一談及焉,蓋共帝蜀之心已定於草廬一見之時矣。三者,曹操欲順流東下,求救於吳,無一言及獻帝,而獨說以鼎足之說。······當三國時而為是說,則獻無復染指之望矣。·······四者,備之稱王漢中,則建安二十四年也。獻帝在上,而敢於自王。及稱帝武擔,則聞獻帝之遇害也。亮不能如董公說高祖,率三軍為義帝縞素,仗大義。連孫吳聲罪討賊,乃遽乘此即帝位,而反鋒攻吳。······備雖稱宗室,而亦臣也,何所稟命,而自王自帝?固方嘵嘵以興復漢室為辭,不知興復漢室為獻帝耶?為劉備耶?亮即有心於帝備矣。萬一果能興復,將置獻帝於何地?出師一表,雖忠誠懇懇,特忠於所事耳。其於大義,實有所未明。管仲樂毅之事,君子所羞道者,以其但知有燕齊而不知有王室也。亮乃以管樂自許。宜其志慮之所圖回,功業之所成就,止於區區一蜀耳。或者但為備劉氏宗也,備帝蜀,則漢祚存矣;亮忠於備,即忠於漢矣。籲!無獻帝則可,有獻帝在,而君臣自相推戴,則赤眉之立盆子,亦有辭於世矣。春秋之末,諸侯爭強,周室微弱,孔子無一日不以尊王為心;若如亮之見,則魯同姓也,亦可奉之為王矣。天下後世惟持此見,故於亮之事無孱置異議於其間。

結論

上述所言,尤其是元人陶宗儀的《論秦蜀》,此一文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看出了問題的實質,抓住了問題的要害,指出了諸葛亮是忠於劉備還不是忠於漢室,雖識時務但尚不明大義。


雖識時務卻未明大義,忠劉備卻未忠漢室,諸葛亮形象再探究

諸葛亮影視劇照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東征西討,都只是為了劉備個人和諸葛亮本人謀取利益,興復漢室只不過是迷惑百姓的說法而已。劉備集團從建立到滅亡,即沒有推動歷史的進步,也沒有給百姓帶來任何利益,卻造成了中原王朝七十年的分裂動盪。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