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1、

歷來的王朝更迭,帝位易主大多都是天崩海嘯、血流成河。我們熟知的《二十四史》主線就是王侯將相的爭鬥史,但凡改朝換代,必是兵戈相向,黎民遭殃。先賢聖哲對此也是痛心疾首,滿目鄙棄。尤其在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連年戰亂,各諸侯國動亂不已,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史家稱“春秋無義戰”,於是諸子百家大多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反對戰爭的觀點,而對野心勃勃的奪權者更是大加痛斥。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尚書》大體上成書於這個時期,於是在《尚書》記載先賢帝王的時候,自然而然融入了當代人的好惡。而《堯典》作為《尚書》開篇,開明宗義,對遠古時期的帝王德政、禪讓傳位、敬德保民都進行了詳細的記述和由衷的褒揚。

司馬遷作《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們通常所說《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然而第一篇“紀傳體”的文章卻不是出於《史記》,而是這篇《堯典》。

2、

《堯典》比較詳細地為我們展現了帝堯的一生重大事蹟,是歷史典籍中關於堯最早的傳記,後世的史家基本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增補豐富。堯是帝嚳與慶都之子,姓伊祁,名放勳。十三歲輔佐帝摯治理國家。十五歲被封於唐(今山西臨汾),所以又稱唐堯。二十歲時,成為部落首領,登上帝位,史稱“帝堯”。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他團結親族、聯絡友邦、征討四夷、統一了當時天下的各個部落。為政期間,愛民勤政、兢兢業業,在位期間,命人制定了科學的歷法節令,指導農事,並且為君大公無私,仁德如天,成為上古名君。

帝堯是個高壽之人,據傳他一共在位70餘年,並且禪讓位於舜帝之後又活了很長時間。《堯典》中最被人稱道的,也就是帝堯禪位於舜的故事,故事精彩紛呈,絲毫不遜後世明君的波瀾壯闊。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也因為《堯典》中記載的這件事,令春秋戰國時期的先哲們,大加褒揚、廣為傳佈,也為後世歷代史學家所推崇。“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更是被被司馬遷視為“理想的君主”。

3、

帝堯禪讓帝位給舜的過程無數次被人津津樂道,《堯典》中記載:年老的堯帝覺得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漸漸力不從心了“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於是召集群臣商議立誰為儲君的問題。這件事至少是經過兩次會議才確定下來。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第一次會議的過程頗為有意思。

帝曰:“疇諮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帝曰:“籲!囂訟可乎?”

堯問道:“誰能順應天命繼承帝位呀?”放齊首先推薦丹朱,堯說“唉,他說話太狂妄,還好與人爭辯。行嗎?” 

帝曰:“疇諮若予採?”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堯又問:“誰能很好處理政務呢?”大臣驩兜發話了:“共工具備多方面的才幹”,是合適的人選。然而堯帝當即就否決了:“共工善於花言巧語,表面好象很恭敬,其實非常傲慢”。 所以這個人也就排除了。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帝曰:“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籲!咈哉,方命圮族。”嶽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大臣的推舉沒有讓堯滿意,於是堯就換了一個話題。

“四方諸侯的首領,洶湧的洪水已經成為災害,大水包圍了山嶺,漫過了丘陵高地,浪高連天,老百姓都在著急詢問,有沒有能人派過來成功地治理水患吶?”

四方的諸侯首領聽到問自己,趕忙說:“這個,鯀挺合適的。”

堯帝對鯀不放心:“那個,他不行吧?他一貫不聽話,還經常損人利己。”

四方諸侯首領就說:“還行吧,要麼先試用,不行再換其他人”堯見大家堅持推舉鯀於是就同意了:“那就讓他試試吧”。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嚴格來說,這次的會議並沒有達成堯想要的結果,本來是要選一個接班人,結果最後只任命了一位水利部長。於是,沒過多久,堯在另一次會議上重提立儲君的事。

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

“四方諸侯首領,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當中哪個人自認為自己可以勝任繼儲君,將來可以繼承帝位?”

嶽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

四方諸侯的首領很謙虛,委婉地拒絕了:“我們都沒有那麼高的德行,難以繼承帝位。”堯就說:“那大家推薦一位吧”

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

嶽曰:“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于二女。”

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

帝曰:“欽哉!”

於是大家就推舉了虞舜,堯也聽說過這個年輕人,於是決定對其進行考察一番,同時,堯帝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也嫁給了虞舜,算是考察的一方面。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堯帝將舜定為帝位候選人之後,便開始了重點培養考察。首先任命舜擔任後世司徒一類的官職,負責教化民眾,舜不負眾望,很快便取得了成績。然後堯帝又派舜接觸更多政務,舜將各種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之後又負責外交,終於經過三年的種種考驗,堯對舜的各種表現都很滿意,決定正式傳位給舜。

登上帝位的舜,果不負眾望,表現得比考察期更加優秀,最終成長為繼堯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君王。

4、

禪讓的疑點。然而堯帝禪讓這件事,在後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雖然儒家對其深信不疑,而且立為萬世楷模,但是從戰國時代開始,質疑的聲音就開始了,自此,就再也沒有停息過。

《荀子·正論》說:“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是不然。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於天下,夫有誰讓矣。”荀子只是溫和地說,這件事無關道德,是天命使然而已,言外之意,堯帝和當代的國君並沒有什麼大的不同。

韓非子就沒那麼客氣了。《韓非子·說疑》記載:“舜偪堯”。直接把這件事評價為一場政變,表示要並沒有自願禪讓,是被舜被迫所致。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韓非還只是自己發表評論,而拿出證據直接進行指正的是《竹書紀年》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

《史記正義》記載:“括地誌雲: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竹書雲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雲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質疑的聲音使這場看上去很美好的禪讓故事變得撲朔迷離,後世的學者也因此爭論不休,歷代的研究者都對禪讓這件事的真實面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讀者朋友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來讀一讀。

5、

歷史中每逢帝位易主的時候,總免不了一些動盪,比較著名的像三國時期曹操立儲,還有清代的康雍“九王奪嫡”,都是十分曲折精彩。唯獨堯帝禪位舜帝這件事相當完美,符合人們對道德期望的最高標準,奉獻出了教科書般的“德政模範”,為萬世頌揚。

上古禪讓的先河,《尚書·堯典》或許只是先哲美好的嚮往


所以這種完美似乎是不合邏輯,帝堯的時代距今也不過三四千年,易中天教授曾說:“古今的各種事物變化都很大,但唯獨人性,似乎從來都沒有怎麼變。”因此,我們相信帝堯的德政是真的,禪位於舜帝也是真的,但是禪位的過程,或許有些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情。或許人性本沒有變化,禪讓制度只是先哲們的美好願望。

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先民創造的光輝燦爛文化的肯定,正因為他們的故事,影響並塑造了我們悠久的傳統文化,至今仍在指引著我們做人做事的最高道德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