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1、

历来的王朝更迭,帝位易主大多都是天崩海啸、血流成河。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史》主线就是王侯将相的争斗史,但凡改朝换代,必是兵戈相向,黎民遭殃。先贤圣哲对此也是痛心疾首,满目鄙弃。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连年战乱,各诸侯国动乱不已,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史家称“春秋无义战”,于是诸子百家大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反对战争的观点,而对野心勃勃的夺权者更是大加痛斥。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尚书》大体上成书于这个时期,于是在《尚书》记载先贤帝王的时候,自然而然融入了当代人的好恶。而《尧典》作为《尚书》开篇,开明宗义,对远古时期的帝王德政、禅让传位、敬德保民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由衷的褒扬。

司马迁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通常所说《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然而第一篇“纪传体”的文章却不是出于《史记》,而是这篇《尧典》。

2、

《尧典》比较详细地为我们展现了帝尧的一生重大事迹,是历史典籍中关于尧最早的传记,后世的史家基本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增补丰富。尧是帝喾与庆都之子,姓伊祁,名放勋。十三岁辅佐帝挚治理国家。十五岁被封于唐(今山西临汾),所以又称唐尧。二十岁时,成为部落首领,登上帝位,史称“帝尧”。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他团结亲族、联络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当时天下的各个部落。为政期间,爱民勤政、兢兢业业,在位期间,命人制定了科学的历法节令,指导农事,并且为君大公无私,仁德如天,成为上古名君。

帝尧是个高寿之人,据传他一共在位70余年,并且禅让位于舜帝之后又活了很长时间。《尧典》中最被人称道的,也就是帝尧禅位于舜的故事,故事精彩纷呈,丝毫不逊后世明君的波澜壮阔。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也因为《尧典》中记载的这件事,令春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大加褒扬、广为传布,也为后世历代史学家所推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更是被被司马迁视为“理想的君主”。

3、

帝尧禅让帝位给舜的过程无数次被人津津乐道,《尧典》中记载:年老的尧帝觉得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渐渐力不从心了“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于是召集群臣商议立谁为储君的问题。这件事至少是经过两次会议才确定下来。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第一次会议的过程颇为有意思。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嚣讼可乎?”

尧问道:“谁能顺应天命继承帝位呀?”放齐首先推荐丹朱,尧说“唉,他说话太狂妄,还好与人争辩。行吗?” 

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尧又问:“谁能很好处理政务呢?”大臣驩兜发话了:“共工具备多方面的才干”,是合适的人选。然而尧帝当即就否决了:“共工善于花言巧语,表面好象很恭敬,其实非常傲慢”。 所以这个人也就排除了。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大臣的推举没有让尧满意,于是尧就换了一个话题。

“四方诸侯的首领,汹涌的洪水已经成为灾害,大水包围了山岭,漫过了丘陵高地,浪高连天,老百姓都在着急询问,有没有能人派过来成功地治理水患呐?”

四方的诸侯首领听到问自己,赶忙说:“这个,鲧挺合适的。”

尧帝对鲧不放心:“那个,他不行吧?他一贯不听话,还经常损人利己。”

四方诸侯首领就说:“还行吧,要么先试用,不行再换其他人”尧见大家坚持推举鲧于是就同意了:“那就让他试试吧”。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严格来说,这次的会议并没有达成尧想要的结果,本来是要选一个接班人,结果最后只任命了一位水利部长。于是,没过多久,尧在另一次会议上重提立储君的事。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四方诸侯首领,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当中哪个人自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继储君,将来可以继承帝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

四方诸侯的首领很谦虚,委婉地拒绝了:“我们都没有那么高的德行,难以继承帝位。”尧就说:“那大家推荐一位吧”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钦哉!”

于是大家就推举了虞舜,尧也听说过这个年轻人,于是决定对其进行考察一番,同时,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也嫁给了虞舜,算是考察的一方面。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尧帝将舜定为帝位候选人之后,便开始了重点培养考察。首先任命舜担任后世司徒一类的官职,负责教化民众,舜不负众望,很快便取得了成绩。然后尧帝又派舜接触更多政务,舜将各种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之后又负责外交,终于经过三年的种种考验,尧对舜的各种表现都很满意,决定正式传位给舜。

登上帝位的舜,果不负众望,表现得比考察期更加优秀,最终成长为继尧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君王。

4、

禅让的疑点。然而尧帝禅让这件事,在后世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虽然儒家对其深信不疑,而且立为万世楷模,但是从战国时代开始,质疑的声音就开始了,自此,就再也没有停息过。

《荀子·正论》说:“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让矣。”荀子只是温和地说,这件事无关道德,是天命使然而已,言外之意,尧帝和当代的国君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韩非子就没那么客气了。《韩非子·说疑》记载:“舜偪尧”。直接把这件事评价为一场政变,表示要并没有自愿禅让,是被舜被迫所致。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韩非还只是自己发表评论,而拿出证据直接进行指正的是《竹书纪年》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史记正义》记载:“括地志云: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质疑的声音使这场看上去很美好的禅让故事变得扑朔迷离,后世的学者也因此争论不休,历代的研究者都对禅让这件事的真实面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读者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

5、

历史中每逢帝位易主的时候,总免不了一些动荡,比较著名的像三国时期曹操立储,还有清代的康雍“九王夺嫡”,都是十分曲折精彩。唯独尧帝禅位舜帝这件事相当完美,符合人们对道德期望的最高标准,奉献出了教科书般的“德政模范”,为万世颂扬。

上古禅让的先河,《尚书·尧典》或许只是先哲美好的向往


所以这种完美似乎是不合逻辑,帝尧的时代距今也不过三四千年,易中天教授曾说:“古今的各种事物变化都很大,但唯独人性,似乎从来都没有怎么变。”因此,我们相信帝尧的德政是真的,禅位于舜帝也是真的,但是禅位的过程,或许有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事情。或许人性本没有变化,禅让制度只是先哲们的美好愿望。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先民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的肯定,正因为他们的故事,影响并塑造了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做人做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