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長卷書法傑作《草書唐人詩卷》

明代市民階層崛起,經濟領域以及意識形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以解放個性為中心的王陽明心學。美學思想也不例外,在書法上主要是強調創作源於心靈,以師心代替師古,突破前人束縛,獨抒性靈。

張瑞圖長卷書法傑作《草書唐人詩卷》

張瑞圖(1570~1641) 草書 唐人詩卷

紙本 手卷

1634年作

張瑞圖長卷書法傑作《草書唐人詩卷》


明代中期以後,陳淳、徐渭以其狂放不羈的個性和駭世驚俗的面目,首先在書壇上掀起波瀾,傳統的審美範式受到了強有力的衝擊。時至明末清初,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璐、傅山等脫穎而出。他們以一種縱橫豪邁酣暢的氣勢,形成了一股十分引人注目的求異出新的浪潮。


張瑞圖長卷書法傑作《草書唐人詩卷》


不論是明初的“三宋”“二沈”,中期的祝允明、文微明,或是與張瑞圖並稱的邢侗、董其昌和米萬鍾,儘管他們都以各自的藝術成就在明代書壇佔有一席之地,但從總的風格特徵來看,這些人的作品仍是在“二王”中,而張瑞圖可以說是晚明新書派出現的標誌。在年齡上,他比當時聲名煊赫的董其昌小15歲,比邢侗小 19 歲,比黃道周大15歲,比王鐸大 22歲,比倪元璐大 23 歲。處在這樣一個時間段,其書法無論是面貌還是意蘊,都與前人不同。這也正是其後的黃道周、王鐸、倪元璐等人書法所具備的共同點,因此張瑞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張瑞圖長卷書法傑作《草書唐人詩卷》


劉恆先生對張瑞圖的書法分期為學界普遍認同。其中第三時期是崇禎二年(1629年)以後,期間張瑞圖一直居住在晉江家中直到去世,書法是其最主要的生活內容與情感寄託之一。他晚年的詩作帶有濃厚的禪意色彩,同時書法風格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退去了鋒芒稜角,點畫無意工拙,不刻意追求體勢,正倚聚散一律出以簡率平直,由淡泊蕭散取代了天啟年間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


張瑞圖長卷書法傑作《草書唐人詩卷》


根據張瑞圖的落款習慣,他的立軸作品雖數量多但大都無紀年,珍貴的時間年款對分析張瑞圖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標杆作用,就這個意義看,書卷甚至是張瑞圖其他形式的作品所無法與之相論的。本卷作於崇禎甲戌(1634)年,為張瑞圖書法面貌的第三時期。全卷點畫平和輕鬆,字形錯落自然,繼墨與章法渾然天成,堪稱是其晚年風格的代表作品。新的藝術面貌的確立,往往需要對舊的審美習慣及其形式進行否定和超越。這種化繁為簡,由濃至淡的轉變,見證了其晚年心態的轉變,想見書法在他生命中佔據了何種分量。


張瑞圖長卷書法傑作《草書唐人詩卷》


他在本卷中體現出了對作品節奏超強的把控能力。手卷不總是能全部展開賞玩,在今天,現代攝影技術能輕易看到作品整體,我們會驚歎於本卷在節奏上宛若天成。張瑞圖的作品在臨仿起來難度頗大,首先是其行筆速度快,他的字形特徵明顯,即使點畫和結構可以略肖一二,但鑑於作品整體的節奏、章法及酣暢的氣勢,只要稍有猶豫,就會對某一方面照顧不周。筆勢的流動連貫、結字的虛實和習慣的用墨量,其中微妙的變化,都不是臨仿者能輕易達到的,讓人不得不感嘆其位列晚明四家非虛。


張瑞圖長卷書法傑作《草書唐人詩卷》


再看內容,《春江花月夜》無需贅述,是一首景、理、情交融的傑作。還有岑參的《韋員外家花樹歌》,當讀到“朝回花底恆會客,花撲玉缸春酒香”時,不禁讓人會心一笑。張瑞圖嗜酒如命,在大夫建議他不要過飲時,他依舊每日飲酒,但此時的他的心態早已與從政時截然二致,在書寫完《春江花月夜》這首長詩時,他也許並未盡興,喜不自勝之時,怎可少美酒相伴?此時應該不需為了章法還是創作本身去刻意再加一首,想必這也是張瑞圖最開心快意時的作品了。好詩好字好時節,通篇洋溢著的美好氛圍,彷彿讓觀者也聞到了花香酒香。


張瑞圖長卷書法傑作《草書唐人詩卷》


張瑞圖以其天矯不群的藝術風格傲視群賢,其解構魏晉二王傳統的雄才膽略,至今沾溉後人,在海內外均影響廣泛,給予了後世學書者諸多借鑑與啟迪,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書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