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村落—安徽宣城尚村

尚善古村,十姓九祠,田園風光。

尚村位於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東北的家朋鄉,離績溪高鐵站約一小時車程。全村土地瘠薄,山多田少,多山坡梯田,土壤主要以砂壤土為主,主要種植山核桃,搞旅遊和養殖業。

中國傳統村落—安徽宣城尚村

大圖模式

尚村位於山雲嶺腳下,周邊群山環抱,東邊是綿延連亙的山雲嶺,風光迤邐,尤其以名聞遐邇的飯甑尖奇峰,突兀屹立,雲海翻騰,蔚為壯觀。沿山巔南下,奇松怪石,星羅棋佈;“雞寨洞”、“一線天”、“百米豎石”、高石壁的飛瀑皆堪稱一絕。村內地勢呈東高西低走向,前三圓水系、前街水系及宅後水系三股山泉水分流村中,溝圳交織結成發達的明暗相間的水圳網,大多聞水聲而不見水流。村莊形狀呈船形,頭尾狹長,中部地勢開闊,因東西走向三條水圳沖刷,中間窪凹稍低,船頭在村水口宅下園的位置,船尾高翹,有水即活,似有揚帕出航之勢。水口兩山夾峙,圍攏閉合緊密。山谷清泉,清爽甘甜,冬暖而夏涼。在古代,由於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山霧輕繞,該地宛若世外仙境秘地。

中國傳統村落—安徽宣城尚村

大圖模式

尚村傳統村落的形成大致可溯源千年,唐末中原戰亂,各士族大戶遷入皖南徽州,因尚村地處偏僻,僅溪流和小道與外界相連,加上村後群峰起伏、懸崖峭壁林立、奇松怪石密佈,有險可守,而且這裡景色旖旎迷人、環境優雅、如秘境之地,是典型的世外桃源。一些士族姓氏選擇此地,陸續進入,形成皖南罕見的多姓氏千年古村。村內有三多:一是姓氏多;二是宗祠多;三是民間匠人多。尚村有10個姓,9座祠堂,其中許氏祠堂、周氏祠堂、方氏祠堂、高氏祠堂、章氏祠堂、胡氏祠堂、唐氏祠堂、張氏祠堂等8座祠堂基本上保存完好。尚村人的好學已成傳統,由於家家有硯瓦而被稱為“硯瓦村”。

中國傳統村落—安徽宣城尚村

大圖模式

中國傳統村落—安徽宣城尚村

大圖模式

許姓是尚村最早入住的原居民,最早定居點許家黨至今保存了有殘缺的宋代“許家老屋”遺存。由此可見,尚村建村時間可溯推至南宋初年,延跨元、明、清、民國等年代,已有近九百年曆史。許姓,因許氏在“上許村”繁衍不快,該支脈在元、明、清三代人丁稀落,隨後遷入該村的章氏、高氏等卻頗為興旺,故“上許村”名中“許”字漸被略去,稱“上村”。明清一些尚村族譜標“上村”。在清嘉慶戊辰版《績溪縣誌》的“輿地志”中,該村標明“上許村”。到了民國績溪縣政府繪製“績溪縣全圖”時,該村標寫為“上村”。

祠堂是徽州古村的最主要建築。祠堂建築的規模、格局及等級,對應反映了村落宗族政治成熟和經濟發展的水準。許姓許丘慧眼識珠,在尚村開疆拓土定居,陸續又有他姓先後遷入。但由於地偏山高土瘦,村中各姓經濟貧困落後,人口繁衍較慢,造成祠堂格局相對較小,且均為支祠老屋。縱觀許、高、方、章、周宗祠,除許、章兩祠堂建築格局為三進外,其它均為一進,稱“支祠”並未另立始祖,世系輩分一如總祠。尚村許姓原有“許氏老屋”,到清後期才改為三進的“許氏宗祠”,堂號“思敬堂”。高姓支祠“世保堂”建築規模最小,但後裔人丁最為旺盛。唐姓、張姓、胡姓、王姓、李姓沒有建支祠,均在祖屋中以龕代祠,祖宗牌位設在樓上的龕裡,成為“家龕”,俗稱“香火堂”或“祖宗堂”。從嚴格意義上說,尚村只有“十姓五祠”。現在,村裡仍聚居著許、高、章、方、周、張、唐、胡、王、李等10個姓氏。目前全村人口有七百多人,以高、許、章人口比例最高。

中國傳統村落—安徽宣城尚村

大圖模式

走進村落,在村裡發現路巷交錯,老房子順著山勢高低錯落而築,以同姓族人聚居而住為主要特色。前街是高姓族人最早的聚居地,有高姓老屋為證。上前街以章姓族人為主,下前街則以方姓族人為主。周家黨、許家黨分別為周姓族人和許姓族人的聚居地。在許家黨,有保存最早的“許家老屋”,此房建於北宋末年,現僅存八字形門樓,手繪門楣圖案。交椅石住胡姓族人,宅下園則住著唐姓人家。基本完好的明清古建有50餘幢。

在村南分佈的是烏石堆佛寺,稱“岫雲古庵”。烏石堆佛寺的東南邊兩丘山相峙圍攏,寺前荷塘藏古樹,背面山溪泉水流淌不息。原寺內有幅抱柱聯,準確地概括了寺院的地理氣勢:“烏石從白雲堆起,飯甑似尖峰飛來”。村西的哪吒殿與水口外的太子廟遺址見證歷史的滄桑。山下雲川河彎彎地繞過尚村北側廻龍廟古橋後與戈溪匯合流入青弋江。

中國傳統村落—安徽宣城尚村

大圖模式

進到尚村,蓋有小青瓦的白色馬頭小牆高低錯落有致,掩映在屋旁院內的綠樹叢中,鱗次櫛毗,遠近高低綿延不斷。眾多的街巷,拐彎抹角。腳下的石板路邊,牆根下有暗溝水清清流淌。路與水一道向前伸展,又一道往後蔓延,它們通向每家每戶,連接著所有的宅院。

中國傳統村落—安徽宣城尚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