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三和厂“带孔怪石”谜底揭开 原来是压榨酱油的

扬州三和厂“带孔怪石”谜底揭开 原来是压榨酱油的

高康(左)讲述“压榨石”的用途

《原三和厂发现带孔怪石,干吗用的?》的报道,记者接到数位热心市民打来的电话,或提供信息,或告知石头可能的用途。原来它们叫“压榨石”,专门用来压榨酱油,是扬州传统酱品酿造工艺的见证。

“原三和酱品厂遗存的带孔石头叫‘压榨石’,专门用来压榨酱油的。”原扬州四美酱品厂工会主席、现年79岁的高康先生告诉记者,传统工艺制作的酱油又称“三伏酱油”,生产工艺以自然晒制为主,其工艺流程为:选料浸泡(一昼夜)→蒸煮→制豆曲→酱醅发酵(经3个伏天)→成油晒露(6至8个月),生产周期长达两年之久。在制酱环节,遵循春投料,夏造酱,秋翻晒,冬成酱的步骤。

高康说,酱制成后要存放一年变成陈酱,再用布袋装盛,上木制榨机进行压榨。木制榨机为“工”字框架,下方放置椭圆形木桶,木桶口径长两米、宽1米、1米多深,用于承接酱油。装酱的布袋上放置木方(压板),用一根长三四米、直径25至30厘米的圆木作扛杆。扛杆的一端固定在“工”字形框架上,将压榨石系上麻绳,悬挂在扛杆的另一端。扛杆的中间部分作用于布袋上面的压板,依靠石头的重力榨出酱油。扛杆最多时悬挂三四块压榨石,然后逐渐递减至一到两块。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动力机械的运用,酱品厂逐步淘汰了传统的木制榨机,从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当年的木制榨机也已不存,但遗留下来的压榨石,成为了扬州传统酱品酿造工艺的实物见证,建议相关部门进行保护。记者 王乃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