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原標題:武陵遺珍楓香河

文/吳榮 圖/廖康莊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東經一百零九度十七分,北緯三十度零八分,兩條黃金生命線在此交織,邐迤而出的楓香河,流成了這個寨子的名字,綿延山巒將之庇護成空谷幽蘭,遺落為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溫馴的小河谷地,是人類生活的風水寶地。著名建築大師張良皋在《匠學七說》這段話,讓我在楓香河找到了最美的原型,山與水、人與房,風景與故事,讓她成為一個邂逅就會著迷的南方姑娘。

景緻與故事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古樹院落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紅豆杉,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樹種,楓香河成片的紅豆杉林沿著山峰漫無邊際,它是生態屏障裡最出色的一抹綠,也是楓香河人絕妙的長壽秘訣。古杉木、古梓樹、古楓香樹,古鹽道、古店子、古碑石,不僅是資源上的絕無僅有,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歷史與當下交融的智慧寫照。

  常說恩施南鄉人淳樸,楓香河人卻把淳樸展現的淋漓盡致。不管你是耕耘田野的挑夫,還是手持相機的記者,楓香河人迎面而來的首先是笑容,入門一碗熱茶,與你談話從不遮掩,遇到飯點前後必定邀你吃飯,舉手投足間不修飾、不猜測、不求回報,這種樸素的待客之道頗似古風。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年近九十老壽星曹之和

  八十八歲的老人,一邊抽著旱菸,一邊對從沒見過的無人機展現出童真般的好奇,當飛機飛到平常肉眼無法企及的高度後,他說起了楓香河的往事。

  楓香河有兩段興旺史。一段是清末民初,作為川湘古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以曹家店子為代表的旅店業較為發達,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交匯,可謂遍佈湘西、川東和鄂西南客商的足跡,並傳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賀龍沿著他年輕時候趕騾販鹽的古道,來到楓香河安營紮寨,擴大紅軍隊伍。在交通極不方便的年代,楓香河也堪稱小小的繁華之地。

  另一段是改革開放後。一九七八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拉開序幕,楓香河也開啟了浩浩蕩蕩的硫磺開發之旅,大集人民公社革委會籌措資金在楓香河建設硫磺廠,該廠所產硫磺純度高、質量好,暢銷西南各地。

  作為公社最大實體的磺廠,工人最多時達三百多人,一時間楓香河成為深山裡富庶熱鬧的小鎮。二十年來所挖的地下通道達五公里之長,這些隧道長短相連、內外相通,寬度可容兩臺小礦車並排而行,堪稱武陵山地區最大的“地下工事”。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古建築一角

  1998年,硫磺廠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昔日的繁華沒有給當地留下許多搬不走了的遺產,只留下數幢臨近坍塌的房屋,還有埋在地下的通道,這些地道至今仍保存完好,只是洞口被封住,以防小孩和牲畜誤入被洞內毒氣所害。

  兩段興旺意味著楓香河有兩次衰落,磺廠倒閉後,出山仍是隻有一條泥濘路,村民又重新拿起了鋤頭靠天吃飯,包穀、紅苕自此長期出現在生水鍋裡,就如無法選擇出生一樣,人們無法阻隔貧困的代際傳遞。

房子與契機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古村落民宿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高規格民宿

  在貧困的深淵中,楓香河人抓住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竟是那數幢依山的吊腳樓。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山裡的木料是唯一日益增長的財富,勤勞的楓香河人就地取材,依山就勢建起了吊腳樓,吊腳樓大都採取亮柱形式,兩層構架通透明亮,雖然樸素但落落大方。三十幢吊腳樓構成的樓群,成為遺世獨立的顯眼標記。

  新時代的春風不僅吹綠河畔的楓香葉,也吹醒了這個貧困已久的村莊。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特色民居

  新湖集團,一家杭州上市企業,資本的嗅覺讓它到恩施房地產界嶄露頭角,但扶貧的良知讓它傾心深山裡的公益。一筆錢,新湖集團公益基金投入三百萬元用於貧困治理;一個團隊,著名治貧專家、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帶領的小云助貧中心,志在深山續寫治理貧困的傳奇。

  如今的楓香河,出山的三條道路正在硬化,五百畝藤茶基地已經建成,電商培訓展示中心已經建成,二十幢民房正在進行精品民宿改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已經初步建成,相信在政、企、民、社四方聯動下,楓香河能為武陵山區解決整村深度性貧困問題提供樣板方案。

民族與貧困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夜話扶貧,圖片來源網絡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圖片來源網絡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遊人體驗特色民宿

  “貧困”兩字其實包含了物質和精神兩個維度,“貧”是“分”“貝”兩字組成,《說文》解釋“財分少也”,指的是物質層面不平衡;“困”是會意字,如生長的樹木被四壁高牆圍住,可引申為精神層面的禁錮。

  武陵山人,從遠古巴人發軔,再到近現代努力奮爭,兩個維度的貧困相生相伴,滋生出的窮根困命,一段時間以來已經成為外人對這個山地民族的刻板認知。

  作為武陵山人,不管搬出山外,還是安土重遷,不管身居廟堂,還是混跡江湖,貧困都是我們的過往,前赴後繼的巴人後裔不斷嘗試改變自己的家園,與貧困抗爭的歲月已然成為民族的史詩。

楓香河,武陵山最後的香格里拉

扶貧尖刀班幫助村民美化家園

  精準扶貧政策無疑是武陵山區消除絕對貧困的除根之藥,資金、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史無前例。作為武陵山人,當下的扶貧工作不僅是時代任務,而且是發展契機,更是民族使命。相信帶著民族感、使命感的扶貧工作者會出色的完成好脫貧攻堅的最後任務,接好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棒。

  楓香河的變化只是武陵山鉅變的一個縮影,新時代裡,天時地利人勤,楓香河乃至武陵山未來大有可期。

  贊曰:東方曙明兮,巴人夢曉;白虎吟嘯兮,試看今朝。巍峨武陵兮,其道大光;明珠恩施兮,來日方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