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塑藝術——沈丘顧家饃的來歷

河南沈丘老城的下灣村,坐落在大沙河岸邊,有著悠久的製作麵塑玩具的歷史,家家戶戶都會捏塑。

當地流傳著民謠:“喝了下灣的水,人人都會捏個蛤蟆腿。”蛤蟆腿就是用面做的各種小動物,最有名的當數顧家饃了。

麵塑藝術——沈丘顧家饃的來歷

清朝嘉慶年間,下灣村出了個遠近聞名的製作花饃能手,名叫顧維臣,最早以捏製各種小動物,所做的面饃香甜好吃,遠近聞名,並代代相傳,從不外授,故稱“顧家饃”。

他創造了特殊的制饃方法。他做的寶葫蘆花饃,底部呈S形,像太極圖,放一年不裂不黴,再蒸後味美如初。

麵塑藝術——沈丘顧家饃的來歷

當時沈丘有一位名醫王大夫,應召進京為皇帝治病,帶了一些顧家小花饃獻給皇上。皇上痊癒後稱讚這種小花饃為“寶貝”,由此顧家小花饃成為向宮廷進獻的貢品,顧家饃也名聲大振。在沈丘任職的官員,也以顧家饃饋贈遠方的親友。有錢人家祝壽、辦喜事,也用顧家饃作禮品以示喜慶。

麵塑藝術——沈丘顧家饃的來歷

老百姓更是把它作為娃娃們的吉祥物,既可以逗娃娃們開心,玩夠了還可以吃掉,當年,袁世凱曾拿顧家饃孝敬慈禧太后,深得慈禧太后讚賞,所以顧家饃又有“貢饃”美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