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軍為何放棄重型艦載機SU

海軍貓


近兩年,俄羅斯海軍唯一的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可謂是命運多舛,不僅在大修時使用的浮船塢沉沒甲板被砸、停到港口等待維修時又被大夥灼燒。本來就有可能就此報廢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現在看來可能性進一步增加。而即便最終大修完成再次服役,昔日的蘇-33重型艦載機也要換成米格-29K輕型戰機了。

不過,俄羅斯海軍航母將重型艦載機換成輕型艦載機,並不能說明重型戰鬥機不適合當座航母艦載機,更多是俄羅斯海軍的無奈之舉。

首先,在性能上重型的蘇-33戰機是絕對碾壓輕型的米格-29K戰機的,蘇-33的設計最大起飛重量是32.8噸,可以掛載超過6.5噸的各種導彈,作戰半徑在1200公里左右;而米格-29K作為一個“小短腿”,最大起飛重量為22噸,最大載彈量不足4.5噸,作戰半徑更是隻有600公里。

這時候可能很多人不願意,肯定會反駁滑躍起飛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根本無法滿載起飛蘇-33艦載機。其實不然,蘇聯對此早就進行過測試,在25節甲板風情況下,蘇-33完全可以在1、2號110米長的起飛跑道上以32.8噸的最大起飛重量起飛。而到了195米長的3號跑道,即便是0節甲板風,蘇-33的理論最大起飛重量可以達到35噸;25節甲板風情況最大起飛重量則可以達到38噸極限重量。所以,蘇-33作為艦載機是完全可以發揮出其應有的戰鬥力的。

不過,再好的戰機也要能夠更新換代才行啊,在蘇聯解體之前蘇-33量產型只生產了24架,剛好夠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使用,之後俄羅斯在1996年無奈關閉了蘇-33的生產線。如今,昔日的24架蘇-33已有多架墜毀,剩餘那些服役時間也都達到了30年左右,30年可以說已經到了戰鬥機的極限壽命。

面對摔一架少一架且超齡服役的蘇-33艦載機,俄羅斯海軍也很著急啊,也想重現採購一批蘇-33艦載機去替換老一批蘇-33,可蘇-33的生產線早在1996年就已經關閉,重啟蘇-33生產線需要花費不少錢,對於如今極度缺錢的俄羅斯所無法承擔的(美國也想重啟F-22生產線,但也要花不少錢)。

就在這個時候,印度再次幫了俄羅斯一個大忙,印度4萬噸級的“維克拉瑪蒂亞號”和“維克蘭特號”航母因為機庫甲板太小難以調度,只能搭載輕中型艦載機,便看中了俄羅斯的米格-29戰鬥機,如此以來在印度的資金支持下米格-29K艦載機版本便應運而生了。有了生產線有了資金支持,自己拿貨又更加便宜,對於俄羅斯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俄羅斯海軍放棄蘇-33使用米格-29K作為艦載機,只是因為沒錢重啟蘇-33生產線,並不是因為重型戰鬥機不適合作為艦載機。如果有兩個選擇的話,俄羅斯海軍肯定還會繼續選擇蘇-33作為艦載機。


天下布武


如果能選,俄羅斯海軍航空兵肯定更喜歡用著順手的蘇-33,臭名昭著的米格-29再怎麼改進也不可能取代蘇-33的位置,這其實就是蘇-33艦載機還能否復產的問題!它已經停產至少20年了,海軍航空兵想要接著用,去哪裡找機身壽命足夠的艦載機呢?

俄羅斯肯定更喜歡蘇33,它更適合做艦載機使用。

毫無疑問,蘇-33的作戰性能更符合海軍的需要。我們可以根據美軍F-18大黃蜂升級到超級大黃蜂的經驗斷定,艦載機載荷越大、航程越遠就越符合海軍的需要。超級大黃蜂比大黃蜂長高了178mm、翼面積增加了25%、體重增加了6.396噸、發動機推力提高了19.13千牛,內部油箱還多裝了1.6噸的燃料,這讓它多出來50%的滯空時間和1.7噸的掛載能力;同理,起飛重量33噸、航程3000多千米的蘇-33,比起飛重量僅有24噸、航程約2000千米的米格29K強多了!

放棄好裝備、撿起次等裝備接著用,絕對不是俄羅斯海軍的初衷,而是實在沒有辦的辦法。一款戰機停產後,它的生產線一般都會面臨解體的結局,尤其是對於俄羅斯這個過去30年一直缺錢的國家來說,它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封存停產戰機的生產線,而即便是美國也沒有能力恢復停產了8年的F-22生產線,可見再接著生產蘇-33很不現實,關閉後的生產線多半都會貢獻出自己的器官,去組建全新的生產線!否則封存維護成本是相當高的。

一般大家都覺得蘇-33的外形和蘇-27系列很像,這就有理由把它的生產線拆解,補充給蘇-27的生產線以增加產能、節約成本!那麼反過來,蘇27的生產線能否生產可用的蘇-33艦載機呢?筆者覺得生產線的設備互換是合理的,早在二戰時期,汽車商福特就生產了8600多架戰鬥機;通用除了生產40多萬臺引擎之外,還生產了飛機、坦克、槍械等一切你能想象得到的東西,可見工廠裡的生產線並非一成不變。

但是,艦載機和陸基戰鬥機是有很大差距的,這不是生產設備的區別導致的,而是使用需要決定的!蘇-33的空重達到18.4噸,而蘇-27只有17.45噸,這多出來的重量不只是加強了起落架那麼簡單,艦載機還是有很多專用設備的!要不然我們在能夠生產殲-11的情況下,幹嘛還要去買烏克蘭的蘇-33原型機T-10-K3呢?

俄羅斯最後選擇米格-29K,還是印度幫的忙!否則它真有可能咬著牙恢復蘇-33的生產線。

就在俄羅斯為艦載機發愁時,恰好印度海軍也需要一款固定翼艦載機,其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和進口的維克拉瑪蒂亞號都需要艦載機,尤其是不足4萬噸的維克拉瑪蒂亞號機庫狹小,升降機更是小的不得了,不可能容納體積龐大的蘇-33。下圖是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的機庫,用坐在地上的人作參照能明顯感覺到,這個機庫不是一般的小,只有使用尺寸較小的米格-29K,才能保證最基本的載機數量。

維克拉瑪蒂亞號不僅機庫小,升降機的尺寸也小得很!下圖是主升降機的內部照。

下圖是主升降機的外部照,可見機翼摺疊之後的米格-29K勉強能通過這部升降機運上甲板。

思前想後,印度只能選擇體米格-29K,為此注資10多億美元幫助米格公司完成米格-29K生產線啟動和升級工作,並對米格-29K本身進行了現代化升級,而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也正好趁機下單獲得米格-29K,替換垂垂老矣的蘇-33,因此說它也沒有第二個選項。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請關注支持吧!


兵器世界


沒錢。眾所周知,90年代蘇/俄海軍艦載戰鬥機選型中,短腿機場保衛者MIG-29K敗北。而實際上MIG-29K於二十年前的敗北原因,和SU-33現在落敗的原因其實相差無幾。

二十年前,側衛家族的產量並沒有隨著蘇聯解體而減少。出口印度的SU-30MKI,出口中國的SU-27SK、SU-30MKK都給了蘇霍伊公司大筆外匯,而同期MIG-29不僅訂單寥寥無幾,還屢次遭遇退貨。

兩家公司的財政狀況自然而然影響到了艦載機的選擇。俄羅斯當時的財政狀況不允許國家補助米格公司,那麼SU-33的最終勝利也就成了必然,而並非是坊間一直認為的“航程和作戰模式”使SU-33最終取勝。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印度在未來航母的選型上居然選擇了MIG-29K。原因很簡單——印度人認為SU-33太大,四萬噸出頭的航母根本無法有效搭載。而與此同時,蘇霍伊公司卻沒能爭取到東方另一位大客戶的艦載機訂單——601所已經從烏克蘭獲得了SU-33的母原型機,由此開始J-15的研製,自然不會投錢現代化SU-33。

隨後發生的一切可以說順理成章。SU-33近二十年未修改過設計,結構和航電設備都陳舊無比,斷然不能繼續使用。而俄羅斯人用印度的錢救活了MIG-29K,改進了自己的艦載機發展路線,看似很精明……但內中苦澀,恐怕只有俄海航飛行員自己才能品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