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何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


曾國藩為何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

01

154年前,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太平軍固守的南京城,隨即開始屠城。那麼,湘軍到底殺了多少人?聽薩沙說一說。

早在2年前,湘軍就佔領南京城外不到3公里的雨花臺,開始了全面的攻勢。

到了1864年6月,南京城內糧食斷絕,已經危在旦夕。6月1日,洪秀全去世,7月19日南京城破,湘軍一擁而入。

曾經的南京城,是1個人口70萬的大城市。

經歷了太平天國的反覆戰爭,人口巨減,到了1863年只剩下20萬人。

被湘軍合圍以後,李秀成無法解決糧食問題,2年內被迫放十三四萬人出城逃命。到了城破的時候,南京剩下3萬多人,其中不到1萬是太平軍,其餘2萬多是老百姓。

入城後,包括李秀成在內的數千太平軍突圍,其餘數千太平軍在城內進行巷戰。這些基本都是兩廣籍的骨幹戰士,他們明白即便投降也是死路一條,乾脆拼一拼。

在和太平軍激戰之時,湘軍四面燒殺搶掠。

曾國藩為何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

劫掠

所有湘軍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搶。這不是湘軍第一次搶,但有可能是最後一次。

湘軍為什麼搶?原因也不復雜,這就是他們從軍的目的。

湘軍本來就是團練鄉勇,基本都是農民子弟,文化程度很低。

曾國藩的忠君衛道口號,對他們來說很遙遠。對於這些貧窮悍勇的人來說,從軍九死一生的目的,無非是用命換錢。

遺憾的是,清廷的資金短缺,湘軍長期欠軍餉。

九江破城前,胡林翼稱“水師、鮑營、義渠各營尚欠十二三萬兩”(《胡林翼集》二,第172頁,嶽麓書社)。

安慶破城前,欠餉更加嚴重,“軍餉已欠六個月,(胡林翼)日夜焦灼,無術可濟”(《胡林翼集》二,第889頁)。

為此,湘軍甚至出現譁變,持械聚眾要錢。

為了平息士兵們的金錢慾望,自己又沒錢可用,曾國藩之流默認攻破城市以後讓他們搶劫。

湘軍官兵很明白:南京攻陷以後,湘軍就很有可能被解散,這也許是他們最後一次搶劫。

所以,此次人人都參加搶劫,甚至軍營的勤雜工甚至傷病員,都入城搶劫。

一些文官注重名聲,不願意親自搶劫,就低價收購一些官兵們搶來的財物、古董,等於是分贓。

南京城內的財物,完全被洗劫一空。

後來認為,搶劫超過十萬兩白銀財物的湘軍將領,就有上百人。

一說南京被搶走的財物、古董,至少價值上千萬兩白銀。

一些湘軍將領搶劫到鉅額財物後,乾脆不當官了,直接回鄉買房子買地,做起富裕的大地主。

以曾國荃本人為例,當時上海報紙報道:曾國荃搶走的財物,用幾十艘大船運載,後購買的良田就有100傾。

有意思的是,曾國藩上報:太平天國在南京並沒有什麼財寶留下。

當然沒有,都被搶光了。

曾國藩為何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

奸擄燒殺:

除了太平軍自己縱火以外,主要是湘軍毀滅搶劫的證據。

當時整個南京城到處都是大火,諸如天王府之類建築被燒的精光。

“城內自偽宮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萬室焚燒,百物蕩盡,而貢院倖存”, “自五代以來,生靈塗炭,殆無愈於今日。”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寫到: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寫到:三十二年後,譚嗣同遊南京時仍聽說“(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入於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

此次屠殺以殺害老弱婦孺為主,因為湘軍需要青壯年勞動力搬運搶來的財物。

這次屠殺相當慘烈,萬幸的是南京人口已經很稀少,只剩下不到3萬人。

所以,湘軍屠殺的總數還是有限的。

當時史料記載,年輕婦女多被掠走,一起裝在船上運走,作為戰利品。這些年輕女人或被賣為奴婢,或成為軍人的妻子或者小妾,船上哭聲整天。

城內已經沒有青壯年男人,很多老人沿河追著船隻哭喊,試圖救他們的女兒或者兒媳,但無濟於事。

如果追得太近,老人還可能遭遇殺身之禍。

南京由此遭受一次大劫難。

李鴻章成為兩江總督後寫到:一座空城,四周荒田,無屋、無人、無錢!

電影《投名狀》中,對湘軍的行為做出了最好的註解:搶錢、搶糧、搶娘們!

曾國藩為何對江浙平民痛下殺手?

那麼,概括起來,清軍為什麼能痛下殺手呢?

其一,最重要的是曾國藩,他作為湘軍統帥,訓練的是對太平軍的“仇恨”。

太平軍成為俘虜,命運極其悲慘。凌遲,斬首,掏心,點天燈,各種死法,一應俱全。曾國藩帶頭髮洩對太平軍的怨憤,比如把死後的洪秀全剁成肉泥用大炮打上天。

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獨到的理論體系。美國著名歷史學者史景遷,認為曾國藩就是要“亂世用重典”,對於被天國洗腦的貧民也必須斬草除根,永絕後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他們可以從此睡上安穩覺了。而唯獨像剃頭一樣乾淨,利落,才能徹底毀滅太平天國。由此可知,清廷和曾國藩對太平天國恐懼到了各種程度。

其二,太平軍把江浙地區建成了根據地,是兵員補充、後勤保障的主要地區,清軍用“大破壞”、“大屠殺”和“大毀滅”來斷絕太平軍的根本。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透露了他的真實想法。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說,李續賓九江屠城已經收到了效果,江浙兩地安慶可以如法炮製。

究其原因,曾國藩認為,“民可愛而刁民不可愛”,他把江浙兩地的百姓視為“刁民”。所以,他在對待這些貧民時沒有絲毫憐憫同情之心。

其三,江浙兩地在當時均已經建成“兵民一體”的以鄉村為單位的“司馬民兵”制度,其兵員輸送有保證。曾國藩偏執地固執己見,認為必須把已經成為事實的“兵民一體”,連根拔出,徹底毀滅。

原來,當時江浙地區村村有“民兵”,家家有太平軍戰士。按照規定,每家出一人為伍,稱為伍卒。以伍卒為單位,建成“司馬”制度,50人為民兵小隊,負責後勤保障和組織生產,還為太平軍隊伍輸送兵員。

對這種“兵民一體”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搞一刀切,“寧可錯殺,不可放過”。老百姓因為一人參加太平軍就要付出被全滅的滅頂之災。

清軍入關之初,曾經在四川發生過何其相似的一幕!“民賊相混,玉石難分,俱屠之”,其實是異曲同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